《中交天航》1531期2版
争分夺秒!重燃“希望引擎”
“进坞修理不仅周期长,费用也太高了!”“可是靠码头进行水下作业能实现吗?”“通程”轮会议室里,一场有关右舵机修理问题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几天前,“通程”轮在抛泥返回途中,右舵机突然失效,这一突发情况犹如晴天霹雳,让全体船员措手不及。“这次右舵机的失效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我们要尽快想办法解决。”船长吴玉宁眉头紧锁向大家强调。
“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当成一种考验,天航人不能轻言放弃!”为了重振士气,吴玉宁在船舶修理启动会上鼓舞大家。与此同时,船舶技术中心、项目部相关人员也第一时间投入到船舶修理工作中来,组建了右舵机修理项目组。“综合这几天的深入讨论和现场查证,我们决定采取靠泊码头水下作业的方式进行修理,这种方式相对来讲效率最高,更适合船舶目前的状态。”项目组组长楚世垒说道。经过三天的部署,“通程”轮单舵安全靠泊天津金岸重工码头。
由于本次修理涉及范围广、危险系数高,为确保右舵机修理能够安全高效完成,船舶与船厂签订了安全环保协议,为修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各方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责任得到明确落实。同时,“通程”轮设置了巡视安全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视,有力确保了修理工作安全推进,打通安全作业最后一公里。
即便工作经过周密策划,困难依旧接踵而至。在修理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舵机出舱吊装出现了问题,“楚总,船舶吊车够不到啊,码头吊车又被其他工程占用着,现在修理已经被迫终止了。”现场机务吴昭鹏将情况如实反馈给项目组长。“修理不能停,工期不能延,否则后期一系列决策都要推后,立即协调厂外吊车。”面对这种情况,楚世垒果断决策,选择厂外吊车。两个小时后,在厂外吊车的协助下,舵机顺利出舱返厂。
“在保证进度的同时,质量也绝不能出现问题。此次修理质量直接关乎‘通程’轮后期航行安全以及施工质效,容不得半点马虎。”项目组长楚世垒强调。为此,在整个修理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双监修”机制,由公司船舶技术中心主修机务和“通程”轮大管轮组成监修团队,在预算、技术和使用方向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监修,确保监修工作双管齐下。监修团队严格把控质量关,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地检查和监督,避免了修理过程拖泥带水和推诿扯皮,确保修理质量符合要求。
历时12天,“通程”轮右舵机修理一次性试车成功,并于当日返回施工现场,下耙施工,重新开启了奋楫冲刺进度条。
来 源:疏浚公司
作 者:吴瑞祥
编 辑:乔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