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个文章跟房贷、车贷这些东西,没有半毛钱关系。
35岁,人到中年。大厂在裁35+的员工,企业不招35+的人。加上近两年大环境不好,机会少,一旦发生动荡,中年的人系统就会面临全面崩塌。
他们不敢停歇半步,工作中有啥做啥,任劳任怨,有气能受着就受着。
每一天,都被焦虑充满,看不到希望。
但其实,我们只是被外界对35岁-45岁中年危机的定义,框住了。
如果你站在老板的角度,重新审视35岁以上、尤其是家里有娃的员工,你会发现,其实最适合一个企业去招聘甚至重用的,就是这帮人。
越精明的老板,反而越喜欢35岁以上、尤其是家里有娃的员工。
为什么?我列了8个原因。
35-45岁,人的智商和情商都达到顶峰
美国国家科学院报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会从20岁开始迅速提高,直到35岁到顶。随后在大约10年间保持巅峰,到45岁后才开始退化。
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的人。他的整个知识储备量是最高的,虽然学习能力可能不如20出头的年轻人,但综合能力,完胜。
举个例子:同样是AI。20岁的人可能学起来特别快,但30多岁的人,更知道如何把AI用到能帮助自己的领域。
除了理性的层面,还有感性的能力。
在35岁—45岁的阶段,人们对他人的情绪判断,也最为准确。说白了就是:更会察言观色、也更擅长交流沟通。
平移到工作中就是:不仅更会办事、还更会做人。
不要以为「会做人」就是会溜须拍马,它包含很多的层面。在合作、提报、销售、会议等等各种场景,都极为重要。
所以美国经济研究局有个报告:在美国增长最快的前0.1%的公司中,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是45岁,50岁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30多岁创业者的1.8倍。
35岁的人,已经在多年工作中找到了热爱和擅长
网上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叫中国人的18岁是从35岁开始的。
为什么这句话在工作环境中,尤其适用?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年龄,才找到自己真正热爱或擅长干的事。
20多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基于「自己」来选择工作。
有人为了「高工资」选工作、有人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选工作、有人为了「看起来NB」选工作、甚至有人仅仅是为了「我大学学的是这个」,就选择了自己的工作。
恰恰是30-35岁之后,踩了足够多的坑、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才会真正开始思考:我热爱且擅长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
人在不喜欢的领域,没有动力;不会自主学习,工作永远是交付;
人在不擅长的领域,没有效率;没有创新思维,会陷入低效重复。
而对企业而言,招到一个本身就爱这一行,天生就做得比其他人好,甚至自己就想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员工。
这个价值,要远远超过所谓的「低成本、年轻的、劳动力」。
有孩子的人,会在工作中找价值感
这个,是我的切身体会,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
有孩子之后,我对工作的心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我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你给钱,我干活,结束。
现在我发现,其实工作还赋予了另一个东西,就是价值感。
简单来说就是:你想变得NB一些,你想成为孩子的榜样。
谈成一个单子、统筹一次项目、讲了一次课、赚了一大笔钱,都想让孩子看到、感受到。
你看,你的爸爸,是一个厉害的人呢!
哪怕这完全是自嗨、哪怕孩子自己根本不会在乎这一点,他们也压抑不住心里的想法:我想变厉害、我想变强。
当一个人为了「赚钱」去努力,其实很难找到方法。
但当他为了「变强」去成长的时候,钱自然就来了。
所以,很多老板不喜欢招有孩子的员工,其实都是低认知的表现。他们认为有了孩子,心思就在孩子上了,不会好好工作。
我觉得,刚好相反。
举个例子,很多老板认为00后没有家庭,下班和放假时不需要带孩子,所以可以随时工作。然而真实情况是,年轻人在下班时间对娱乐的需求,要远远大于中年人对陪伴孩子的需求。
他们要去唱歌、吃烧烤、去酒吧、玩剧本杀、看演唱会、打游戏、追剧、谈恋爱...
相反,有孩子的人,反而更不喜欢放长假,与其陷入双方长辈抢孩子的焦虑,还不如去公司加班,来得更加踏实清净。
有一定的焦虑和压力,所以会保持进化
诚然,35岁的人,一定有焦虑和压力。
从表面上看,这个焦虑可能来自:车贷、房贷、教育、舆论...
但其实从本质来看,所有焦虑都来自一句话。
叫做「我想要保持我现在的生活质量」。
这是一扇单向门,当你习惯了月入3万的生活,重新让你过最开始月薪5000的日子,你是不可能接受的。
就像玩游戏一直开2倍速,突然VIP断了,你觉得正常速度,奇慢无比。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一种「持续赚钱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个工作是稳定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脉是稳定的,甚至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稳定的。
唯一的稳定,就是「保持不断进化」。
去学习、去兼职、去破圈、去认识人、去思考各种新的生意机会...
与大多数刚刚毕业、还在享受生活的年轻人相比。这个意识,是焦虑和压力强行赋予给中年人的;但恰恰这个意识,也是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而言,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赋予的行业沉淀,不止是经验那么简单
35岁的阶段,不管在什么行业,都积累下了自己的经验。
这个经验,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工作怎么做。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案例和资源。
这些东西,不是短时间就能积累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沉淀,在大浪淘沙中,浮现的宝石。
除非,一个人花了整整10年,全部都一直在混。否则,他一定会拥有。
35岁的人,更懂得如何从大局观看工作
20多岁的员工,除了极少部分在事儿上锻炼过的优秀人才之外,真的很少能具备大局观。
老板让修改方案逻辑,直接就喷:这领导就是SB,根本不懂我的PPT在表达什么。
周末收到领导的信息,开口就骂:整个项目好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知道休息日是每个员工最基本的权益!
没有见过全局的年轻人,更偏向关注于,自己那部分的事情。
但对35岁的员工而言,哪怕他一直是个螺丝钉,也已经见过整个机器长什么样了。
比如:他能理解,领导一些看似「无理」的要求,其实是因为自己的高度不够,没有get到对方真正的意图。
比如:他会知道,那些看起来「没意义」的工作,也要去做。因为对方给你付费(开工资)了,买的就是你的时间。
因此对老板而言,35岁的员工,要比20出头的年轻人,好管得多。这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有房贷压力、害怕丢掉工作,更多是因为他们,从大局观的视角下,看清了自己的位置。
减少抱怨,开始行动
很多人20多岁的时候,都很喜欢吹牛逼,越是认知低的人,越是明显。
「我有个点子,肯定能行」
「那个谁谁谁的想法,我早就想过了,就是我没干,不然我早NB了」
「你说怎么才能一个礼拜赚100万,教教我」
他们把什么事都放在嘴上,说完了,这个事就消失了,到此为止。
浮躁、极度的浮躁。
而35岁之后的人,内心反而更加平静了。如果他们真的想要赚钱,会静下心来开始学东西、交朋友、做事情。
他们不会跟别人说,因为这没有意义。
关注你的人,10个有9个,都等着看你的笑话。就算你成功了,他们也会说,肯定是别人帮他的,不然就是走狗屎运了,不然我怎么没成功。
这种平静的心态,从说到做的转变。不管是对职场环境,还是对工作流而言,都是正循环。
远离没有意义的事情,从多巴胺到内啡肽
不管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很多人。我发现在35岁这个节点之后,有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开始远离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年轻人的时间,都是这样荒废的。
打游戏,晚上吃个外卖就开始,8点上号,一直打到半夜1点。最终得到了几颗星星,或者失去了几颗星星,然后躺在床上想自己怎么没发挥好,哪个队友SB,最后3点才睡。
为了一个明星的八卦,浪费几个小时,在社交平台或者一些群里跟别人吵架,找凭证,疯狂输出观点。明星最后怎么样不知道,反正这对粉丝本人,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看一场演出,花几千块钱找黄牛买票,站在一个地方6-8个小时,呐喊、尖叫、手舞足蹈。最后发了一张自己在八百米外的看台上和明星的“合影”,然后陷入一阵阵空虚。
这些,都是典型的,由多巴胺带来的快感。
35岁之后的人不一样。他们对这些琐事,都慢慢失去了兴趣。
看剧、打游戏、唱歌,这些事情他们也会做,但自己知道,这些只是用来娱乐和放松,并没什么意思。
那什么东西,让他们感觉有意思?
内啡肽。简单来说,就是成就感。
因为自己的宣讲、拿下了一个项目;把自己的资源整合,变现了几万块钱;写了一本自己的书、去线下讲了一次课程...
他们会因为这些东西收获快感,脑子里都是怎么提升自己、怎么赚钱、怎么变强。
因此,他们开始喜欢读书、开始喜欢跟高手交流、喜欢去新圈子拓人脉。
对企业而言,这些内啡肽驱动的转变,都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必备的素质。
感谢您阅读我的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如果您有所收获,欢迎分享给您身边其他有需要的小伙伴。点个在看、发个朋友圈,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