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品质提升的四个层级

职场   2024-09-14 13:06   四川  

着陆技术,目标是让飞机在理想的接地区,以舒适的载荷,饱满的姿态,用主轮接地,类似于广为流传的"大白块,轻两点,大姿态"的说法。好的着陆,要照顾的参数很多,比如横侧的方向位置、纵向的接地点,垂直的着陆载荷,飞机接地的姿态、坡度、偏流角度等,我们初学者不可能一下子都能照顾的到,那么循序渐进的顺序就非常重要,只有搞明白先练什么再练什么,这样着陆技术才能稳步提升,否则很可能顾此失彼,顾了一头、又失了另外一头。


再从QAR监控的对着陆技术的影响来看,QAR只从风险控制角度告诉我们哪些不能做,并没有从训练角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存在部分人员为了避免被QAR记录而手法变形的情况,例如为了避免1404下沉快而提前拉开始,为了避免平飘太远而接地前稳杆,甚至蹬舵破坏升力。所以,强调标准的操作手法、操作顺序非常重要。


手册对于着陆技术的描述很少,"没有依据"导致教员也不太愿意"好为人师","多飞飞就好了"既是一种推脱也是一种真无奈,基于网络的便利,这里做一些自身经验的分享。本文讨论首先是基于一个安全的着陆,然后重点讨论着陆品质提升的顺序过程,按照进近-着陆拉平-接地的时间轴顺序,设定四个层级的技术修炼顺序,即首先要能够控制方向位置,其次要能看出下沉带住飞机,再次是控制接地位置,最后是调整接地姿态。


层级一,横侧方向位置控制,稳得住中线。

着陆各个要素控制中,横侧的方向位置是第一位的,因为标准跑道是45米,以中心线看,左右各22.5米,22米对于飞机的惯性来讲简直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有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方向不好的人不能放单飞"。横侧方向位置控制能力差的典型表现是"炒菜",不停的在中心线左右往复修正却不能稳定住中心线位置,背后的原因是把握不住飞行的运动惯性趋势,没有"提前量"、"基准"的意识。


层级二,垂直下降率控制,看得出下沉。

副驾驶着陆技术的训练,通常的难点是看不出下沉,要么进跑道后猛带杆,要么带的晚或者不带杆。垂直的下沉感知不如横侧的位置偏差那么显见,因为如果我们盯着一个点一条线,是看不出来高度变化的,只有用眼睛余光去看地面一整个面,通过感受画面的变化才能感受出高度变化。位置相对于中心线,是二维的概念,位置相对于地"面",是三维的概念,所以三维的感知肯定难于二维。


所谓看得清高度,本质上对每个高度对应的跑道环境画面有所记忆。但如果初训副驾驶想要凭借对画面的记忆达到精准拉平,耗时太长不太现实,所以推荐的做法是去通过画面感知下降率,随着高度下降不停地减小下降率,以可控的下沉感觉接地即可。从看线到看画面,核心的技巧是视线转移,注意力从点和线转为对面的观察。


层级三,纵向下滑线控制,把握接地点。

有没有感觉有时候接地后却想不起来自己在哪里接地,在大白块前还是后?这种经历在初阶副驾驶群体常见,因为保持中线位置和判断下沉已经占用了很大注意力,所以很难再关注到接地点位置。现在因为大部分机场飞的都是盲降,我们习惯了跟指引,所以我们对于目测、瞄准点的关注度其实是很少的,在跟好指引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能在安全的接地区接地。这是典型的技术进步导致技能退化。


要做到接地点的控制,第一,要有瞄准点的概念,ICAO标准大白块约400米,FAA大白块约300米。第二,要有能量的概念。拉平到接地,是势能和动能不断减少的过程,如果拉平过程不收油门,那么速度不减小,飞机就难以下沉。如果过早收油门,速度减小过多,飞机升力的损失又会导致飞机加速下沉而提前接地,或者造成姿态过大增加擦机尾风险。


把接地点控制放在层级三,不是说目测不重要,或者道外接地/冲出跑道不危险,而是从一般情况下讲跑道足够长,机载引导足够精密,无需特别的控制也能确保跑道内着陆,所以对接地点精准控制是更高层级的品质追求。


层级四,精准收油门,把握接地姿态。

在中心线、目标接地区、轻柔地接地,已经是个不错的着陆,但我们还要看看接地姿态,就像东西买完了,看看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我们讲办事不是余度越大,就能力越强,而是控制越精准,才能力越强。保安全或者办事都一样,是讲成本的,同等安全的情况下,成本越小效益越大,那就是水平越高。


以一个稳定、柔和、渐进的拉平来讲,接地姿态越大,那么接地的速度就越小,中断着陆的难度更大,擦机尾余度更小。反之,接地姿态越小,说明接地的速度越大,停止距离更长,前轮先接地风险越大。


那么如何做好姿态控制?

第一,要有气动力的概念。是速度保证了飞机的可操控性,是速度保证了飞机几何构型安全的姿态。我们既不希望失速接地以免中断着陆拉不起来,也不希望速度太大增加着陆距离或前轮先接地。


第二,掌握自动低头的概念。

(1)拉平法则/直接法则,30英尺以下,飞机会8秒内低头至-2度。

(2)地面效应,接近地面时,地面效应会倾向于使机头下俯。

(3)收油门的力矩变化,也会导致机头下俯。

所以针对以上情况应当有准备地增加适当杆量来补偿机头自然下俯。


第三,在一个柔和并且循序渐进的拉平前提下,精准的收油门时机,是接地姿态控制的关键。

如果在相同的位置接地,那么收油门过早,会带来接地姿态过大,必须以速度换取更远的平飘距离。如果收油门过晚,就会影响拉平轨迹的曲线,飞机挂住不下降,只能减少或者松杆,掉机头掉姿态来接地。



以上就是我对着陆技术品质修炼的一些想法,不一定都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带着飞机优雅着陆!


感谢大家对机务论坛的支持,关注机务论坛,倾听机务心声!航企优秀的方面必定宣传,不足的地方也必须指出,让领导们重视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更好的机务维修环境。

征稿:
所见所闻,个人感悟,个人成长历程及感人故事。
特别征稿:我师傅的故事!
同时,征集劳动仲裁案例,分享案例,让更多的小伙伴能了解劳动纠纷的解决方式,通过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评论区留言,同意的点赞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匿名爆料


民航机务论坛微信公众平台
改名为:机务论坛
发布最新行业动向 深入解读政策法规
开辟维修工程专栏 交流飞机排故经验
分享前沿技术应用 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行业大咖讲经布道 业界专家授业解惑
致力打造一流的民航机务朋友圈----机务论坛
关注机务论坛,倾听机务心声!
投稿邮箱:duanwei0615@163.com

机务论坛
民航机务论坛改名为:机务论坛 发布最新行业动向 深入解读政策法规 开辟维修工程专栏 交流飞机排故经验 分享前沿技术应用 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行业大咖讲经布道 业界专家授业解惑 致力打造一流的民航机务朋友圈----机务论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