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伟、贾东旭、侯倩楠(赵伟 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指引下,年初以来增量政策持续落地。财政作为本轮政策的核心,过往前置发力有何经验参考,本轮财政发力可能节奏及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供参考。
一、财政前置发力过往有何经验?“四万亿”计划、专项债提前批、“准财政”工具或可参考
稳增长压力较大阶段,宏观政策加大协同,货币先行、财政前置加力。其中,货币灵活性较高,一般会率先采取降准降息等举措,财政政策随后推出、前置发力。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定为“更加积极”、“适度宽松”,或指向后续政策力度可期,将前置发力。回顾过往,2009年、2019年、2023年财政前置发力经验及影响或可参考。
2008年末我国推出“四万亿”计划,推动财政在2019年初前置发力,带动2009年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四万亿”计划以扩大内需为主,结合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四万亿”计划等政策推动下,2009年GDP增速自一季度开始企稳回升,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提升至7.9%;固定资产投资前6月累计增速高达33.6%,基建投资增速最高提升至6月的51% 。
2019年初地方专项债提前批加快发行落地,对冲城投平台融资收紧,使得全年经济增速维持稳定水平。2018年起,中央对地方隐债重视度明显提升,十多个省份被公开问责;2019年6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到期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指导地方、金融机构开展隐性债务置换。在隐债监管加强、城投融资收紧背景下,2019年初专项债提前批加快发行落地,使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在3%左右。
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初,“准财政”工具加快投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补充资本金缺口。2022年下半年,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共7399 亿元;央行亦调增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额度8000亿元,以加大对地方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准财政”落地推动部分基建领域投资增速提升,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亦使2023年初服务业快速修复;2023年上半年交运仓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
二、财政政策当前重点及后续节奏?隐债化解加快、专项债全面优化、“两新”加力扩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指引下,2025年初财政前置发力,首先体现在隐债化解、专项债优化、“两新”加力扩围三方面。
隐债化解方面,化债工作或仍加快推进,叠加2024年年底化债资金落地使用,或将实质性改善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现金流。2024年11月-12月中旬三类“置换债”加快发行,规模超2万亿元。与过往不同,本轮“置换债”额度更多向经济大省倾斜,债券期限明显拉长。2025年“置换债”额度发行仍前置发行,叠加2024年底化债资金的加速使用,或将实质性改善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现金流,M1(原口径)可能在年初持续改善。
专项债方面,本次专项债管理机制的全方位优化,或可提升新增专项债落地使用效率。本次专项债管理机制优化,一是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二是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三是专项债审核机制改革,允许经济大省等开展专项债
“两新”方面,政策或在年初即延续加力态势。2024年四季度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取得较好效果,也推动政策扩围,如部分地区已经将手机等消费电子纳入补贴范围内。展望后续,促消费可能也是年初财政的关键发力点。“两新”财政支持范围或加力扩围。同时,考虑到后面商品消费补贴边际效率可能下降,不排除后续服务消费也有相关政策支持。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报告正文
“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指引下,年初增量政策即持续落地。而财政作为本轮政策的核心,前置发力有何经验参考,后续可能节奏及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供参考。
1.1、 财政前置发力过往有何经验?
稳增长压力较大阶段,宏观政策加大协同,货币先行、财政前置加力。回稳增长压力较大阶段,财政货币协同宽松成为稳定经济的最主要举措。其中,货币灵活性较高,且成本较低,一般会率先采取降准降息等举措,财政政策会随后推出、前置发力,以增大财政支出、撬动更多信贷资金为核心抓手,推动经济回稳。
当前,当前宏观政策定调的积极程度较为罕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财政、货币政策基调定为“更加积极”、“适度宽松”。其中,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为1994年以来首次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为2011以来首次提及,或指向后续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可期,或将前置发力。回顾过往,2009年、2019年、2023年年初财政前置发力经验及对经济的影响或可参考。
2008年末我国曾推出“四万亿”计划,推动财政在2019年初前置发力。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迅速反应、及时调整,推出一揽子增量计划,初步估算到2010年底,这些措施将拉动约4万亿元的内需规模,因此被称为“四万亿”计划。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以扩大内需为主,结合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覆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中央政府投资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的参与。
“四万亿”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支持领域、投资占比超7成。据国家发改委对“四万亿”投资测算,基建领域投资近2.9万亿元、占比72%,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约1.5万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约1万亿元,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其余,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投资约4000亿元、占比10%;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投资约3700亿元、占比9%;环保领域,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资约2100亿元、占比5%;民生方面,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约1500亿元、占比4%。
“四万亿”计划带动2009年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在“四万亿”计划等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经济增速在一季度触底后开始企稳回升,二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提升至8.2%,政策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成为2009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前6月累计增速高达33.6%,而基建投资增速最高提升至6月的51%
2018年末到2019年初,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次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年底首次提前下达次年专项债额度。专项债作为基建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能够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确保尽早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2019-2022年期间,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专项债提前批下达也推动政府性基金支出自年初即开始加大力度,广义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
2019年初专项债提前批的加力支持,对冲城投平台融资收紧,使得全年经济增速维持稳定水平。自2018年起,中央对地方隐性债务问题重视度明显提升,年中十多个省份被公开问责地方违法违规举债;2019年6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到期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指导地方、金融机构开展隐性债务置换。在隐债监管加强、城投融资收紧背景下,专项债提前批加快发行落地,使2019年上半年基建投资累计同比保持近3%水平。
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初,“准财政”工具加快投放,补充地方项目资本金缺口等。2022年下半年开始,“准财政”明显发力,缓解预算内财政支出压力。2022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回落,部分项目建设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拖累稳增长资金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此背景下,2022 年三、四季度,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达7399亿元,投向能源水利、交通设施、市政产业园等项目。同时,国务院亦调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 8000 亿元,引导银行机构同步跟进对地方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2023年初,“准财政”推动部分基建领域投资增速提升,同时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下,服务业快速修复。2023年初以来,第三产业服务业二季度同比增长7.4%,较一季度增长2 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对GDP增速贡献率为66.6%,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1.2、财政政策当前重点及后续节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指引下,2025年初财政前置发力,首先体现在隐债化解、专项债优化、“两新”加力扩围三方面。
隐债化解方面,年初化债工作或仍加快推进。本轮化债方案自人大常委会审批后,超2万亿元“置换债”已于2024年11-12月加速发行,“能早则早”政策指引下,2025年初化债工作或仍加速推进。2024年11月-12月中旬三类“置换债”已发行超2万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再融资债发行规模近2.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一般债亦发行723亿元。从当前 “置换债”发行情况看,2024年两万亿元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和8000亿元特殊专项债或已基本发行完毕。
与过往不同,本轮化债不只是防风险,更是促发展,“置换债”额度更多向经济大省倾斜,债券期限明显拉长。本轮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中,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发行规模及占比均明显提升,或指向本轮化债不仅给重点化债地区缓解债务压力,亦支持经济大省稳增长。且特殊再融资债期限明显拉长,2024年发行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中,10Y以上的超长债占比达70%、为历史最高水平,且较2023年提升49个百分点。
2025年“置换债”额度发行可能仍前置,进一步对M1(原口径)发挥积极影响。按照财政部的计划,2025年仍有2.8万亿“置换债”额度需要发放。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风险挑战的定调改为“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相关政策的快速推进成为可能。事实上,2024年11月金融数据中已经开始反映化债快速推进的影响,企业中长贷偏弱而单位活期存款改善,对应M1增速回暖。若相关债券发行前置,叠加2024年年底化债资金的加速使用,将实质性改善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现金流,M1(原口径)可能在2025年初持续改善。
专项债方面,本次管理机制的全方位优化,对稳增长与防风险领域均有助力。12月下旬,专项债管理机制优化文件出台加力稳增长,具体包括投向转为清单管理、允许经济大省“自审自发”、加快使用进度。本次专项债管理机制优化,一是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二是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三是专项债审核机制改革,允许经济大省等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上述机制完善或可加速专项债落地形成、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专项债管理机制优化对防范债务风险重视度提升,明确允许地方安排项目补助资金、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针对部分地区专项债偿付承压,《意见》提出,允许地方依法分年安排专项债券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调度其他项目专项收入、项目单位资金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偿还,确保专项债券实现省内各市、县区域平衡,省级政府承担兜底责任,确保法定债务按时足额偿付;并强调强化专项债券全流程管理,建立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制度等。
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仍可下达,或为地方年初稳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仍可下达,2025年初地方债或加速发行为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提供有效支撑。2018年12月,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为2019 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 日,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授权延至2027年12月31日。预计当前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仍可提前下达2.3万亿元,若年初发行进度较快,或可有效支持2025年初政府性基金支出提升。
“两新”方面,政策或在年初即延续加力态势。2024年四季度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取得较好效果,也推动政策扩围,如部分地区已经将手机等消费电子纳入补贴范围内。展望后续,“两重”和“两新”财政支持范围或扩大,以更大力度扩内需。同时,考虑到后面商品消费补贴边际效率可能下降,本次会议也开始关注服务消费,不排除后续服务消费也有相关政策支持。据发改委披露,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两个1000亿对“两重”新增财力支持已于年末下达,同时商务部等对“两新”政策亦明确表示将延续,2025年初财政支持促消费可能也是财政政策的关键发力点。
年初一般财政支出加码或可使用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等。动用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无需人大常委会审批,或可支持2025年初一般财政加码。2023年底,中央政府债务结存限额近8300亿元,或可支持年初中央财力;且地方债务结存限额仍有近1.4万亿元,其中,一般债结存限额超68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近7500亿元。但地方债结存限额使用空间可能受到剩余限额地区分布不均等影响,部分地区或需经财政部调整才能使用。
综合来看,财政前置加力支持、货币政策协同配合下,2025年经济增速预计仍将维持在5%左右;节奏来看,全年呈现“N型”或“倒V型”的概率较大。受益于财政政策前置支持,预计2025年初财政支出力度维持较高水平。考虑到财政支出落地到形成实物工作量,以对经济产生影响过程存在一定时滞,2025年全年呈现“N型”或“倒V型”的概率较大。投资和消费领域,或成为2025年的重要支撑点,其中,跨区域的重大“基建”或“新基建”项目、事关战略安全或创新驱动的核心产业领域,或是“两重”项目中要重点关注的;“两新”扩围带来的结构性支持也需要关注。(详见《走出低谷——2025年宏观展望》)
风险提示
1)经济变化超预期。海内外形势变化使内需修复偏慢。
2)政策变化超预期。稳增长政策可能会影响内需修复的斜率。
——————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加入会员|首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