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怎么办?慢下来走出职业倦怠

健康   2024-11-25 07:31   北京  

点亮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哪儿都比不上别人,越来越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继续工作的意义。”
一边是对工作的美好期待,另一边是职场中未被满足的自我,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一种被称为“职业倦怠”的社会症候悄然形成,也成为众多职场人想要逃脱的情绪囹圄。

职业倦怠不是疾病,

而是对长期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

朝十晚六的帆帆(化名)平时不常加班,这让周边的朋友羡慕不已。但是,她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失焦感”。做流程工作的她,常游走于各个部门之间沟通。“经常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如果不是触及到业务痛点,大家不会那么积极。相比核心业务部门,我的工作显得重复又无意义,也有随时被替代的危机感。”

当生活变成了无波的湖面,帆帆有时会怀念第一份工作:学设计的她在那份工作中总能获得成就感,但彼时微薄的薪水让她难以坚持下去。“职业倦怠主要源于工作获得感和付出不成正比,不论是物质获得还是精神获得。”
林宇(化名)的倦怠从前一天晚上开始,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就会通过加倍玩手机、刷视频来代偿,直到自己无意识地睡去。谈及工作,他把自己的状态比喻成一只“快要燃尽的蜡烛”。在广告公司上班,每天都在各种甲乙方的需求中来回折腾,一版方案改了又改,最后可能又用回了第一版,无效加班是常态。“很想立马辞职创业,但又缺乏一点改变现状的勇气。”
2022年1月,职业倦怠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作为“与就业或失业相关的问题”的一个子类别,职业倦怠被定义为由于长期工作场所压力未得到成功管理而引起的综合征。不同于“假期综合征”等短期状态,职业倦怠长期、深度地影响人们的就业心理、就业状态、就业倾向。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苏虹的经验,职业倦怠的来访者主要包括两个年龄段,一是初入职场的群体,职业倦怠来自于对职业丧失了方向感,在职场中感受到格格不入;另一个则是在职场中工作了10年到15年的群体,长期在职场中却感受不到自我的成长,会逐渐对工作环境产生反感。

职业倦怠诊断需要跟

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区别开来

李御(化名)第一次寻求苏虹帮助时,他形容“自己被工作卡住了”。5年来,他换了三次工作:第一份工作产生倦怠时,他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为什么这份工作让我这么难受?我是不是倦怠了?他对倦怠的回应是换一份工作。当第三次更换工作时,他意识到,离职也无法解决职业倦怠了,而倦怠的原因或许要从自己的性格深处刨根问底。

在职业倦怠的诊断中,苏虹强调要跟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区别开来。事实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是持续、弥散性地分布于工作、生活、家庭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躯体、情绪、人际关系,最终影响社会功能。而职业倦怠集中表现在工作场景中,一旦到了工作场景中,就成了“被冻住的人”,没有动力、没有兴趣、烦躁不安、浑身不适、不想上班。
“职业倦怠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广东职业病防治院院长胡世杰介绍,职业倦怠特指职业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是与工作相关联的概念。职业倦怠需要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进行综合诊断。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个人层面来看,包括个人职业目标不清、工作压力大、缺乏成就感等;从组织层面包括不良的作业环境、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僵化的工作机制和局限的激励机制等;从社会层面来说,表现为社会变革与竞争压力,缺乏认可等。
根据胡世杰的经验,助人行业的从业者、面临特定工作情况的从业者(如工作压力过大者、工作满意度低者、人际关系紧张者等)、具有特定性格的从业者(如完美主义者、自我评价低下者等)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医护人员、教师、警察、公务员、驾驶员、高强度脑力工作人员如IT从业者、以及流水线作业人员如制造业工人等职业倦怠水平更加突出。
职业倦怠不仅是从业者与工作的关系,也包括职业中接触的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张峰(化名)是在感受到强烈的职业倦怠后,去寻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幼东帮助的。在工作场景中,他感受到领导的“过分重用”:工作太多了,不分白天黑夜,“重用”蔓延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已经失去个人生活了。领导的角色是混乱的——他是领导,是师傅,又像家中的长辈。在对张峰的心理辅导中,李幼东强调了“剥离”,也就是说,让他重新理清上下级、友情、亲情之间的关系。

心理咨询越早介入越好,

跳出工作角色观察自己

“职业倦怠的群体可以跳出工作角色观察自己。”苏虹解释,心理学中有一种方法叫“镜观”,像照镜子一样去看、跳出自己的处境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当我们沉浸在工作环境的角色,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而跳脱出工作角色中观察“被困住”的自己,能更客观地观察自己,包括情绪、模式和处境,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所需,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

面对李御的求助,苏虹为他进行了心理咨询,8~10次的心理咨询探讨他与职业的关系,10~30次的心理咨询进一步深入到目标相关联话题的探讨,60~100次的心理咨询则追溯到惯有的应对模式和人格的养成中。
“倾诉本身就带有疗愈性。”苏虹介绍,工作中常会强调“资源”的重要性,职业倦怠的来访者往往处于“被淹没的状态”,即便有很多资源,很多闪光点,他们也处于一种看不见更无法运用的状态。心理咨询师往往会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帮助来访者“重建资源”,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外部支持和内部支撑。最后一步是重新体验,让来访者模拟职场跟领导、同事进行平等对话的矫正性体验。
在苏虹看来,心理咨询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旦感受到职业倦怠,就可以寻求帮助,而不是积攒、压抑到实在难以忍受时再寻求帮助。除了心理治疗,李幼东建议,还可以通过运动获取更多的多巴胺;也可以给予自己一定的休息时间,给自己半小时卸下所有的工作包袱去品一杯茶,或者享受一个“奢侈”的周末去跟亲近的朋友对话,去远方看看。
当节奏慢下来,倦怠或许也会停下脚步,被困在工作中的人可以跳脱出来,重新拥抱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精选

文章






2024-11-2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想上班怎么办?慢下来走出职业倦怠》(记者 徐诗瑜 韩金序 郑玺

编辑:任璇
审稿:鲁洋

健康时报
因专业而信赖!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权威!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