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依旧是你,但是是一个在各方面都更加出色的“你”。今年最具话题度的电影无疑是科拉莉·法尔雅所导演的《某种物质》。电影极为吸睛的标签:“身体恐怖”“邪典”“戛纳”,再加上充斥着“炸裂”“生理不适”这类词语的观后感,让我既期待又好奇。而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类似于好莱坞的名利场世界,女主角伊丽莎白(黛米·摩尔 饰)曾在聚光灯下收获无数人喜爱,随着时光流逝,容貌会衰老、人气会减弱。人们永远想要年轻的女孩出现在电视上,但伊丽莎白老了。在失去了自己的事业之后,伊丽莎白陷入自我怀疑与沮丧之中。一次意外,她得知世界上存在着一种药剂也许能帮助她挽回她曾拥有的一切。伊丽莎白看着镜子中自己有瑕疵、日渐衰老的身体,将药剂注射进了体内,一具新的肉体将伊丽莎白的背部撕裂后缓缓爬出。“她”是一个更年轻、美丽的版本,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苏。为了维持正常生活,苏需要每天注射伊丽莎白的脊髓液,并且两具身体必须定期交换。然而,苏在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貌再次赢得大众喜爱之后,愈发不愿意回到那具“不完美”的身体之中,这样的代价便是伊丽莎白加速性的衰老。伊丽莎白先是手指腐烂,后来整个身体无法直立。她开始意识到药剂的危险,想要停止却又无法控制。因为只要苏还存在着,她就能继续享受他人赞美的目光。苏残暴地杀死了伊丽莎白,但苏的身体也无可避免地开始崩坏。走投无路之时,苏再次向体内注射药剂,分裂出一个极为畸形的怪物,并继续登台演出,为观众上演“魔女嘉丽”般的血浆盛宴。《某种物质》的故事并非新鲜,但在感官上推到了极致。从男制作人发黄的牙齿和蘸满食物酱汁的手指,到停在人类皮肤上搓手的苍蝇以及被剥开硬壳的虾,再到苏性感的嘴唇与饱满的臀部。大量的特写镜头既是生理上的视觉刺激物体,也是符号化的隐喻。许多人在争论这部电影中镜头的凝视与剥削、反凝视与反剥削,但我认为其带来的最直观的“不适感”才是核心所在。男制作人的一句“这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引出怪物上台表演的时刻,这部电影通过完全无法想象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女性在男权审美以及凝视下的异化。在聚光灯下,视觉上惊悚的怪物显得脆弱而又无力。观众席中率先起立尖叫的皆为女性,上台去暴力戮杀怪物的则是男性。
电影中反复提到使用药剂之后,使用者必须记住:即使有两具肉体,却只有唯一一个“你”。电影用大量篇幅展现了伊丽莎白与苏截然不同的生活面貌:伊丽莎白的生活枯燥单调,苏备受众人爱戴,仿佛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在不同身体里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伊丽莎白甚至开始使用“她”来指代苏。苏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使她多么光鲜亮丽,但仍然需要吸食伊丽莎白的骨髓。她寄生于伊丽莎白的欲望与执念,对于交换身体的延迟,象征着麻痹自己从而逃避痛苦。
伊丽莎白与苏的“人格分裂”就像是“自我”与“他我”的迷失:过分追求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而导致无法自我接纳。
事实上,我们永远都在追寻头脑中“自我”与“他我”的平衡。或许,摘下面具,接纳自我,才会成为那个唯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