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国产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开分了。
9.2分的超高评分,为仍在观望的观众打了一剂强心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部耗时8年、同时也是上影节最快售罄的纪录片,到底好在哪里?
这个片子由方励导演制作。
听到方励这个名字,也许会有点陌生。
但是在8年前,作为《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在网络直播中下跪磕头,恳请影院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曾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感动于方励为情怀不顾尊严,有人认为这是道德绑架。
而8年后,方励交出了《里斯本丸沉没》作为答卷,证明了他就是一个为了理想的信念,可以不顾一切的电影人。
01 这是一个“符合人们所想,却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到了25日圣诞节,英军投降,香港沦陷。1816名英军战俘被装上日军的“里斯本丸”号货船,运往日本。
当“里斯本丸”号行驶至中国东极岛时,美军潜艇认为“里斯本丸”号是一艘载有大量武器的日军运输船,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射击。
在“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之际,日军选择弃船,同时封死了战俘船舱。
战俘们在艰苦的船舱环境中奋力挣扎,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不间断泵水减缓船的下沉,用尺寸微小的餐刀割开遮挡的帆布。为自己拼出一条生路。
可就当战俘们终于破出一个小洞,以为可以成功逃离船舱时,留在船上的6个日军敢死队士兵,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扫射。
在前仆后继的人肉攻势下,战俘不断涌出。
第一批跑出来的被日军杀死,第二批跑出的杀死了日军。
战俘们好不容易制服了日军,并且在卡斯伯森上尉的指挥下,克服了沉没海底的恐惧,井然有序地离开船舱,跳海逃生。
可此时其余的日舰闻讯而来,用机枪对落水战俘进行第二次扫射。
那些知道自己无法离开货船的战俘们,托举着同伴,唱响《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用欢歌祭奠理想和生命。
当他们觉得这一生再也无法去到岸上时。
一道温暖的光打下来,伴随着听不懂的话语,他们被救援了。
东极岛上的中国渔民发现了沉船迹象,自发赶来救援。岛上但凡有船的全都来了。
而日军看到了自己的暴行有了“见证者”,放弃了屠杀,也开始了救援。
渔民们将救下的战俘带回村庄,给他们提供衣服、吃食,为他们治病,在几天后的日军搜查中,冒着风险藏下了3个战俘,留存下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
可即便如此,仍有843名战俘死在海底、或是日军的枪炮下。
电影开头有一句话:“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
就是这样一段事实,符合所有“戏剧性”的要素。
但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筹备《里斯本丸沉没》期间,方励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希望寻找到76年前“里斯本丸”号沉船幸存者的后人。
因为这场寻找,我们得以窥见“里斯本丸”号中1816名英军战俘的记忆碎片。
约翰是1816名英军战俘中的一员。
在进入这艘船前,他满怀期待地寄信给英国的母亲,说自己在香港找到了决定共度一生的爱人,计划着圣诞节跟爱人求婚。
而我们都知道,香港保卫战就在圣诞期间发生。
当我们用后世的视角,再看那封信时,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遗憾。
理查德给年仅5岁的弟弟的嘱托,成为了他留下的遗言。
扔掉胶囊说着用不着自杀的人,最后宁愿游向外海沉没,也不要杀在日军的枪弹下。
1816名战俘,就是1816份遗憾。
可是,又怎么会只是1816份遗憾呢?
“里斯本丸”号沉没时,年仅15岁的中国渔民陈永华不顾一切地冲向大海,救下英军战俘。
相信那一刻,他弥补了父亲当年死在海上的遗憾。
而有更多的遗憾无法被救赎。
射击“里斯本丸”号的美国士兵,当得知船上还有英军战俘时,余生都活在了战争的阴影之中。
死去的战俘家属们,拼凑着“从未见过,却思念终身的父亲”的模糊碎片。
而船长经田茂,被军事法庭判了7年有期徒刑,回家后成为了子女眼中的陌生人,什么事也不做,每天抽上50根香烟。
任何高明的战争电影,传达出的主题都只有一个——反战。
《里斯本丸沉没》同样如此。
导演方励放弃了宏大的叙事,而是将视角落到了每一个活在战争、或是活在战争的后遗中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这部影片才格外动人。
在安德烈·巴赞眼中,电影是人类基于“木乃伊情结”而催生的艺术。
留存什么、记录什么,是电影的使命。
在《里斯本丸沉没》上映时,99岁的丹尼斯·莫里,98岁的威廉·本宁菲尔德,还有94岁的渔民林阿根,这些历史的亲历者都已逝世。
导演方励赶在真相湮没之前,将这段历史留存了下来。
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地方30 13' 44.42N 122° 45' 31.14" E。
文编|加勒比海带
美编|亚细亚正妹
排版|低保
图源|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官博、豆瓣
点击可阅读往期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