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记者节,但我不想“自黑”和“吐槽”

时事   2024-11-08 20:02   湖南  

湘伴导读

Journalist's Day

今天是记者节。湘伴君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媒体都发送了推文,有“自黑”,有“吐槽”,虽然湘伴君跟这些文章中所描述的一样:发量越来越少,眼袋越来越重;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但我还是不想“自黑”和“吐槽”。


“自黑”有“自黑”的爽感,“吐槽”有“吐槽”的欢乐,但湘伴君有湘伴君的“叛逆”。就像有人说,“新闻记者很可能会被AI取代”“新闻行业已经被唱衰”“现在谁还看报纸”…… 可是,湘伴君依然在众声喧哗和质疑中看到了令人感动的风景——优秀的新闻作品、浓烈的公共情怀、敬业的媒界同行。


所以,湘伴君想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借记者节说几句。





1

AI来了,记者也没怕的

Journalist's Day


在技术更新与迭代中,科技、智能所引发的职业危机如同一曲不断循环的BGM,带着急促的节奏,难免让人感到紧张。

的确,在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变化总是猝不及防,而正经历变化的人,也总免不了自我怀疑。

从开始的小心试探发问“记者会被AI取代吗?”到现在一些人笃定推断“记者很可能会被AI取代”,似乎只隔了很短的时间。

但是,“万物虽非我所有,万物皆可为我所用”,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相反,它是和合共生的良性生态。

AI视频、虚拟数字人、大模型技术、AI绘画……把这一智能工具用好了,它给传媒工作带来的是工作方式和思考方法的启发,提供的是技术保障而非抢夺“饭碗”的“魔爪”。

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人物设定。

如何由技术“接收者”化身为技术“驾驭者”,这是记者们目前正在学习的课程,而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媒体,驾驭能力也正在不断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家媒体用最短的时间,最有趣的方式,生产出“数”读报告、AI主播说两会、走进朋友圈、两会屏评看等多个有趣、新颖的作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用技术和算法为内容进行加持,人民日报研发了“创作大脑”;湖南日报与腾讯等单位合作建设“音视频智媒实验室”;河南广电推出“大象智慧数字人平台”……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

而如果把内容比喻为“正餐”,那么AI更像是前面的“开胃菜”。

技术革命,就是一场大浪淘沙,能够屹立不倒的,始终是“内容为王”的生产能力。


2

新闻行业是唱不衰的

Journalist's Day


在今年的全国新媒体大会上,来自浙江的高级记者杨川源在发言中说,“有人唱衰新闻行业,记者该怎么办?”


近几年,唱衰新闻行业,就像突如其来的“魔法攻击”,比如有网红认为新闻专业是“天坑专业”,劝人千万不要报考,一时还掀起了网络舆论大战。

但湘伴君看到,记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实力抵御着这一轮“攻击”。

拿湘伴君身边的同事和同行来说。今年夏季的抗洪抢险报道,许多媒体记者日夜坚守一线,有的甚至穿着拖鞋就匆忙赶往了现场拍摄视频,有的为了采访抢险的子弟兵,跋山涉水跟踪报道。迎风冒雨、满身泥水,为了就是贴近基层、“抵达现场”。

7月6日上午,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封堵现场拍摄视频。

7月8日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决口抢险现场拍摄。

新闻路上没有什么比基层更值得驻扎,没什么比现场更需要抵达。“全媒体时代,我们说话的方式要改,文稿的调性要改,传播的视角要改!但有一点不能改:扎根基层不能改。”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这其中,“扎根基层”的一些报道就非常打动人。

比如中国青年报的“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记者在全国各地探访了60多个城市的数百家青春小店,与上百家小店的创业青年进行深度对话,并用视频同步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的“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以小切口反映为民服务的大主题,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经验、讲道理。

湘伴君还看到,出于对新闻的热爱,一批又一批的新闻专业学子在实习中表现出了“后生可畏”的潜力。

前浪高歌猛进,后浪蓄势待发,有这股精气神在,新闻行业又怎么会被唱衰呢?


3

世界不是草台班子

新闻理想也没有沉没

Journalist's Day


在谈新闻理想之前,我们需要听一些扎心的话。

比如有人问,“现在谁还看报纸?”,也有人调侃,“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更或有人说,“新闻理想不存”……

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人们自然会对旧事物报以质疑,在质疑中,我们的理想能否得以栖息?

湘伴君认为,可以质疑,无需解构,新闻理想始终都在。

因为新闻理想是新闻人脚踏实地的职业轨迹。

比如,在这个“大流量”时代,总有人坚持关心民瘼、文发义理,也总有人不停追求、直击真相。

人民日报社侠客岛微博账号的“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以短短379字获得舆论的一致肯定。新华社的“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调查”系列报道,有效推动了相关问题的改善……

还有很多的类似作品,体现着记者们的职业伦理和新闻理想。

破除了技术壁垒的新媒体时代,每一家媒体都有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每一名记者都有为之坚守的理想。而这个时代,也让怀抱理想的媒体和记者能有所为、有所得。

比如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湖南媒体共有12件作品上榜。

其中湖南日报的国际传播作品《出海记·走进非洲》、湖南卫视《丝路上的中国医生》,都是以湖南本地特色为切入点,展示湖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

国际传播《出海记·走进非洲》获一等奖。

这两年的一些大型策划报道,如《文学里的村庄》《楹联里的湖南》《岐黄之路》《闯东盟·丝路上的湘商》等等,都在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理解应用好技术逻辑的基础上,同更广大的公众达成了信息、价值、情感的共通共鸣。

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获二等奖。

每一个新闻人,都怀抱理想在赶路,前路虽远,但不会徘徊犹豫。湘伴君祝每一位记者同行节日快乐的同时,也愿我们都心有所持,一直向前方。
   文 | 张   英
编辑|张子仪
一审 | 张   
二审 | 邓晶琎
三审 | 唐   婷

湘伴
与君相伴,伴君成长。青年时政记者和青年公务员组成的圈子,为您带来第一手的、湘味浓郁的湖南时事政情。不要道听途说,拒绝四平八稳。你感兴趣的,都是我们关心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