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两名记者在调查报道时遭遇袭击的新闻,在湘伴君朋友圈传得沸沸扬扬。
有资深前辈感叹“记者的处境何以至此”“这样下去仅存的几名调查记者也会‘灭绝’”,刚入行的年轻记者则震惊于“记者竟然成了高危职业”。更多的非新闻行业从业者则怀疑中铁七局某些人的行为是掩耳盗铃,他们今天想要隐瞒的真相,日后可能会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隐患。11月14日晚,中铁七局集团发布声明,表示“正在配合安徽定远县警方全面调查”。在等待调查结果期间,湘伴君还想进一步析辩媒体人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对待记者的正确态度。前有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爆燃事故遇阻,后有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采访施工材料“以次充好”时被围攻,这些年来,媒体记者采访受阻挠甚至被暴力对待的情形屡见不鲜。不少媒体人抱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入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自己并不受待见,甚至被个别人视为“洪水猛兽”,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拉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些人之所以“防火防盗防记者”,甚至如鼠惧猫般害怕记者采访,恰恰说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羞于示人的过失,甚至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拿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两名调查记者的遭遇来说,他们赤手空拳,多番前往合新高铁施工现场走访调查,发现了多家施工单位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的情况。原本是对社会有益的正义之举,谁能料到转头就被多人围攻,留有证据的手机也被抢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记者王文志右手受伤并带有明显血迹。
根据湘伴君的采访经验,要是施工过程中没有猫腻,对方大多都愿意和记者“聊几句,宣传一下”。这番不寻常的激烈反应,要么是被踩到了痛点,要么是被触碰到了利益。记者不是谁的敌人,相反他们是真相的捍卫者。回顾这些年,正是新闻工作者以真相为生命,在正义之路上步履不停,才让那些环境污染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暴露出来,进而倒逼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维护了公众的正当权益。记者的背后,站着公众。呵护记者的职业尊严,也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江新语》“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一文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其实记者本身并没有任何特殊权利,但记者被人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他们代表行使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既然是舆论监督,就不会是“一团和气”,必然会有所针砭、有所触痛。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因为“怕痛”“怕丑”“怕争议”,遇到记者调查时,第一反应是“闭起自己的嘴”,如果记者“穷追不舍”,就想办法让记者“闭嘴”。殊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问题的“火星”已经存在了,不正面回应和处理,只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段时间,《问政山东》栏目爆火,主持人对着一众官员“大胆开麦”,把当地群众反映的问题或者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的问题公之于众,推动解决了不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问政山东》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节目真敢问、领导真敢答、问题真敢解决。“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问题在先,舆论在后。”我国媒体的性质,决定了舆论监督不是“找茬”“挑事”,而是为了扯掉那块“遮羞布”、捅破那层“窗户纸”,推动社会效益的良性化。诸多案例也表明,只要正确对待记者的采访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大多是能被社会公众理解的。相反,越是试图“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越是试图盖紧问题的盖子,就越会陷入被动甚至失控的局面。
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的“减震器”和“解压阀”,是衡量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从诸多采访对象暴力对待记者的例子可以看出,除了少部分人带有权力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人的过激反应其实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新闻素养,对舆论监督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人片面地将“监督报道”与“负面报道”画等号,与“正面报道”完全对立;有的人完全把新闻媒体当成宣传展示的平台,只对记者“讲好话”,不对记者“曝家丑”;更为恶劣的是,当问题被曝光之后,一些人不但不自我反思,反而想方设法找媒体的麻烦,打击报复记者……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仅是对媒体角色的轻视,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需要严肃纠偏。这是一个公众监督权日益彰显的时代。公共事件只要稍能引起共鸣共情,就会呈指数级传播。甚至在很多时候,舆情的出现既是预料之中的,也是无可回避的。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摆正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本身也是一门需要好好修炼的“媒介素养课”。比如,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关于合新铁路建设的报道。在新闻见报之后,涉事单位正确的做法应是出面回应,配合调查,而不是试图以“暴力镇压”。如果有“难言之隐”,更要第一时间公开,以减少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11月1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记者王文志、程子龙采写的调查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一文。很明显,那些“冲锋陷阵”之辈,非但没有捂住记者的嘴巴,还人为放大了公众的关注度,自己先在网络上经历了一波“社会性死亡”。这件事情对中铁七局集团来说,是一堂生动的“公关课”。我们希望该单位能给被打记者一个公道,也给关心这件事情的公众一个公道。同时,也希望这起事件能给仍存在错误认知的地方、部门和个人以思考和警示: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