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湘西州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回顾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优势、功效,讲好湘西人大故事、民主故事、法治故事,全面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湘西的生动实践。
“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
系列报道
绘就民主政治的壮丽画卷
——湘西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工作综述
2024年1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吉首召开。
1954年7月,湘西苗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湘西正式建立。195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9月15日至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是湘西各族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1981年5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州六届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湘西州的实践步入新阶段,开启新篇章。
1954年7月,湘西苗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届人民委员会和自治州州长。
70年初心如磐,步履坚定。“1500多项工作监督,165部法律法规执法检查,465项决议决定,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133人次,办理、督办议案建议6754件……”一部部法规条例、一项项决议决定、一次次执法检查、一条条代表建议……激荡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湘西实践的铿锵足音。
1981年5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州六届人大常委会。
坚持党的领导 强引领促发展
2024年11月1日,州委人大工作会议暨庆祝湘西州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吉首召开。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2024年11月1日,州委人大工作会议暨庆祝湘西州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吉首召开。州委书记刘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70年来,历届州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与建设。1999年12月,州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若干意见》文件,每届至少召开一次州委人大工作会议成为惯例,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不断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召开了5次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行权履职的文件,特别是2024年11月州委召开了人大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供了工作遵循和有力保障。
2024年10月,州人大常委会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座谈会。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一切工作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对标对表,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情况及时向州委请示报告,切实做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紧跟时代步伐 立良法促善治
“制定自治条例1部、单行条例23部、地方性法规13部……”触摸着这份沉甸甸的立法成绩单,可以切身感受到湘西州人大立法日渐强劲的脉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于1986年7月州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截至目前,我州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总计37部。
时针拨回到1981年,刚成立的州六届人大常委会启动了自治条例立法工作。经过5年的接续努力,自治条例于1986年7月1日经州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开启了湘西地方立法工作新征程。
——筑牢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20世纪90年代,由于法律的缺失,“千军万马上矿山”,无序开采、偷挖盗采等现象几近猖獗,不到几年,矿山变得满目疮痍,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急转直下。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1991年至1999年,州人大相继制定了国土资源开发保护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对境内资源的勘查、开采、运输及环境保护作出了全面规范。在州委的坚强领导和法规的支撑下,湘西州全面打响了矿山整治攻坚战,仅花垣县从2003年到2008年就依法关闭了非法矿洞965个,治理尾矿库76座,责令313家浮选企业停产或限期整改,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2024年6月,州人大常委会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监督,首次以“1+31+31+6+1”科学评判体系,对州人民政府31个组成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图为在州直部门开展专项监督协同调研现场。
进入21世纪后,推动生态要素全方位保护,成为湘西州立法工作的着力点。2000年,州十届人大制定了吉首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有了条例的“撑腰”,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叫停了水源保护区内房地产开发项目,否决了40多个意向性建设经营项目,限期整治或强制关闭16家餐馆。2001年、2005年,河道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为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20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2024年,“锰三角”矿山修复与利用、林区野外用火管理等立法加快推进。此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一对一”立法定制也在同步进行,2010年、2016年,小溪、高望界、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部条例先后出台。迄今为止,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0部生态法规,为绿色湘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撑起民族文化“法治保护伞”。2016年4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湘西州如期举行,165名民族医药人员通过疗效评估现场考核,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执业证书。而在这之前,由于国家执业准入门槛过高,许多乡土民族医药人员无法取得合法身份,民族医药学术专长濒临失传。为了留住民族医药的根,2009年,州人大首次行使立法变通权,制定了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以医疗绩效为标准考核确定民族医药人才执业资格。
40多年来,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加大民族文化立法的比重,先后制定了涵盖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等7部文化保护法规,有力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2006年,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新征程。2004年制定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3年制定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老司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2017年、2018年,相继制定浦市、边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条例;2019年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湖南省立法保护传统村落的空白;2024年,芙蓉镇历史文化名镇立法保护工作再次摆上议程,实现州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城一镇一条例”的目标指日可待。
2024年10月,全州人大系统举办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法规不是静止物,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2002年,完成自治条例的修订,这也是湘西州首次对地方性法规进行修订,2023年再一次修订;2015年,首次对村级公路管理养护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2011年、2012年、2019年,先后三次对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行修正。2024年,州人大常委会启动州本级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工作,开展州本级地方性法规执法检查三年行动,对现行23部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体检”,为消除“抽屉法”“睡眠法”“僵尸法”提供第一手依据。
聚焦中心大局 强监督增实效
连续21年开展“湘西环保世纪行活动”、连续10年开展“启聪扶贫计划”、连续6年开展脱贫攻坚监督,2024年首次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监督……一项项监督工作,串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湘西70年来实践的壮丽轨迹,也成为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有力注脚。
——助推经济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发展农业生产等听取相关报告,作出决议决定。上世纪八十年代,围绕放权分权、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包产到户承包责任制,州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发展粮食生产、发展林业、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等报告,使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九十年代,围绕加强宏观经济监督,规范部门经济行为,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的暂行办法和监督财政预算实施的暂行办法,对经济合同法、矿产资源法、专利法等事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进入新世纪后,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监督重点,先后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对企业“四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中小学乱收费等问题,州、县市两级人大联动对相关的10多部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督促有关部门清理废止收费文件5份,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16项,一批违规资金得到及时清退或上缴。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人大及其常委会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重点,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报告、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先后对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发展、贫困地区企业上市、乡村振兴、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营商环境等进行监督,对科技进步法、著作权法、湖南省科技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2024年,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把监督的重心放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推动监督对象从州人民政府向州人民政府及其31个组成部门拓展,监督内容从依法行政情况向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性文件备案、代表建议办理等10个方面延伸拓展,监督手段从单一听取专项报告向事前建立科学评价参阅体系、事中满意度测评、事后跟踪监督问效拓展,形成全链条监督闭环,对31个政府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情况满意度测评结果报告得到州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引导全州各族人民进一步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凝聚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强大合力,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现代化新湘西建设的决定》,全力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1984年的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湘西州正式拉开了向贫困宣战的序幕。其间,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中心大局,立足湘西实际,通过听取专项报告、视察调研等监督方式,加强对治穷脱贫工作监督,全州上下齐心合力,推动解决了4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18万人照明用电问题和4.5万人住房问题,60万特困群体得到了政府救助和帮助。1994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州人大常委会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扶贫产业开发上来,先后对全州农业投入、山地开发、畜牧水产、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专项监督,开展农业法、产品质量法等执法检查,推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十八洞村视察,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向全党全国发出“精准扶贫”的动员令。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消除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依法履职,主动作为。2016年,开展《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条例》执法检查,推动309个移民村进入精准扶贫范围,极大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7年,开展《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2018年,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并就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2019年,批准地方债券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产业建设和设施配套,推动政府新增185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自然村道路硬化;2021年,把监督重心及时调整到保障和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统筹推进开展一次集中调研,听取一次专项报告,作出一项决议决定,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2024年,围绕乡村振兴,全州人大首次联动开展“法治护农”人大行动,协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
——让人大监督更具“民生温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群众吃饱饭的问题开始,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把监督的目光倾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教育是民生之基。从1954年第一届州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任务以来,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从未停过。1984年,听取关于全州中小学教育工作报告;1987年,联合吉首市人大常委会对吉首城区8所公办学校进行集中视察;2003年,作出《关于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转移支付用于教育危房改造资金比例的决定》,并监督落实,建立起义务教育发展长效保障机制。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导致“城镇大班额”“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突出,成为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和糟心事。州人大及其常委会聚焦这一重要民生问题,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2018年、2019年,先后听取全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等报告;2020年、2021年,相继开展《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职业教育“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2022年,专题调研农村教育现状、民办教育保障等情况;2023年,开展全州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持续的履职带来喜人的成果,如今我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医疗是民生之需。2018年以来,州人大常委会紧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情况调研,听取全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组织开展全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监督,推动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领域“三医”联动、健全分级诊疗机制进一步深化,推动全州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医药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动作为,及时发出倡议,动员全州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州、县、乡三级人大联动开展突发事件应对“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传染病防治工作报告,督促政府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定职责,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和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
关爱弱小是民生之急。2005年,州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执法检查,推动低保金补差由每人每月34元增加到51.4元。2009年,主导推进“启聪扶贫计划”,累计救助308名聋残儿童成功实施人工耳蜗植入和术后训练,大部分回归社会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15年以来,主导推进“慈善助孤”惠民专项行动,累计投入1.2亿元,成建制建设以州慈爱园为示范点,覆盖全州所有县市的8所慈爱园,累计集中养育1053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构建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推动、政府主导、民政负责、慈善救助、社会关爱、养育一体”的慈善助孤体系,实现了从保障孤儿生存权到促进孤儿全面发展的跨越,为民族地区系统救助孤儿提供了湘西样本。
发挥代表作用 践初心担使命
时针拨回到70年前。1954年,湘西苗族自治区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人大代表正式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1979年到1980年,全面完成县、社两级人大代表直选工作,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1981年到1988年,州六届、七届和八届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出台《代表议案产生和处理办法》《联系代表暂行办法》《关于办理议案、质询案、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规定》《关于代表工作若干规定》等制度,代表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此后的25年里,州人大常委会推动代表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
在基层选举中,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深化拓展“两个联系”。2013年建立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机制;2023年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代表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机关联系人大代表、基层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成员下基层必访代表、执法检查必邀代表参加成为常态。为进一步密切联系代表,2024年建立了代表恳谈会制度,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凌频带头与代表“面对面”恳谈交流,“实打实”倾听民意、回应民声。
推进代表履职阵地建设。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全覆盖,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对代表联络站进行“建管用”升级,构建形成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社区(村)、选区、园区、产业链等为延伸,线上联络、专业联络为补充的点线面结合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体系,使代表联络站建设规范化、活动常态化、运行制度化。截至2024年8月,已完成27个代表联络站“建管用”升级,创建省级示范站1个、州级示范站10个,“码上找代表”覆盖115个乡镇街道,全州8207名各级代表实现“线上线下”进站率100%。
增强代表建议办理实效。2014年,制定《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实施办法》,规范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流程,提高了建议督办效率。2015年,探索引入媒体监督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州十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围绕代表建议“内容、办理”高质量,探索建立州委常委领办代表建议机制,健全“一府一委两院”领导领衔办理、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相关部门“一把手”具体承办、代表工委统筹督办、各专委会对口督办、代表跟踪督办、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测评的“双领四督一测评”机制,切实提升了问题的解决率和代表的满意度。
70年光辉历程,70年辉煌成就,写满了湘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奋斗与求索的印记,立法质效不断提高,监督力度不断加大,重大事项决定不断科学,人事任免不断规范,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方实践中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展望未来,湘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务实奋进,为建设现代化新湘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向 爽
初审:向 爽
复审:丁 畅
终审:向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