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入秋后一个难得的晴天,一批原竹被运送至了印尼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现场。项目总工翟永贞在检查后确认品质达标,便立即安排材料入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竹子,可是海堤路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看着上万根整齐码放的原竹,翟永贞的脸上洋溢出满意的笑容。
由中国路桥承建、公司负责施工的印尼高速公路项目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项目沿海而建,其长达3.8公里的海堤路段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性节点工程,对工期策划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将解决三宝垄市北部海水倒灌问题,对改善当地居民的通行条件,推动沿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项目团队入场后,先后进行了20余次地勘,发现从地表到地下8米处,均为软质灰色淤泥层,需要先换填再进行路基施工。
按照常规办法,软基换填只需找到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替换淤泥层,夯压密实即可,但此处临海,常规换填材料会在海水的潮汐变化中进行位移,从而导致路面沉降。有人提出在回填时埋设钢筋网来固定材料,但尹景燕却有着更多的担忧。“我们面临着海水侵袭和碱性土壤的双重考验,这种情况下钢筋很容易锈蚀,从而引发质量问题。”一时的困难没有打消大伙的积极性,项目团队决定从本地的潜在资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一次,尹景燕在外出考察时,看到当地有不少农户依靠种植竹子为生。“竹子抗压强度高,重量低,常会用作建筑材料,我们能不能用它作为稳固回填层的支撑材料呢。”尹景燕赶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翟永贞。经过一番详细地调研,翟永贞发现,竹子由于其圆形的截面构造,具有良好的承压能力。“竹子韧性好,还有一定的耐碱性,用于固定回填料正合适。”有了破题思路的翟永贞赶忙组织技术组进行回填方案的修订。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翟永贞决定采用竹桩加竹排作为路基的垫层,路基下方竹排按照11层3横4纵进行排布,用尼龙绳绑扎,两侧设置长8米的竹桩,每个竹桩由7根原竹绑扎而成,以此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竹网。为了避免材料长期与海水接触,翟永贞还在竹排空隙中打设塑料排水板保证排水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依靠竹子的韧性,通过多次冲压的方式让竹排嵌合进硬质土壤中,从而让路基达到稳定状态。”看着手中的回填方案,翟永贞激动地说道。
新方案需要用到上百万根原竹,为了保证材料品质,尹景燕在当地招聘了两名专员,带领项目部技术员深入竹子原产地调研,一方面向多家供应商订购,一方面直接联系项目附近的农户采买,将每日供应数量提升至28000根。同时,为了减少现场的绑扎时间,翟永贞在岸堤上设置了4个竹排绑扎平台,呈“田字形”排布,以适应不同尺寸竹排的绑扎所需,进一步节约了施工周期。
海滨之上,竹排宛若一双大手,托起了海堤路,彻底解决了此路段海水倒灌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本项目的难题,也为印尼存在类似问题的爪哇岛北岸沿海城市提供了解决方案。”尹景燕在逐渐成型的海堤路上迎风而立,欣慰地说道。
点赞航一,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