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 “伪科技”项目加剧运营风险

财富   2024-09-30 16:23   上海  

CFIC导读

一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甚至不惜降低风控标准,为“伪科技”项目提供贷款,或者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贷款,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原标题:【新华财经调查】 上半年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 “伪科技”项目加剧运营风险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核心动力的背景下,科技贷款作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高技术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3.2%、15.9%。

业内专家指出,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金融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警惕“一窝蜂”的盲目跟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以及“伪科技”的鱼目混珠等现象。

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

新华财经对42家A股上市银行2024年中报披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科创贷款(以下简称“科技贷款”)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财报数据显示,在已披露科技贷款相关数据的32家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均实现较高幅度增长,总量约15.59万亿元,且披露科技贷款的上市银行数量较2023年披露的18家有了显著增长。

图: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增速

国有大行中,截至2024年6月末,工行和建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居前二,分别为3.1万亿元和2.72万亿元;邮储银行科技型企业融资余额增速最快,较上年末增长超40%。

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4年6月末,兴业银行、招行、浦发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居前三,分别为9035.15亿元、5829.97亿元、5500亿元;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科技贷款增速居前三,较上年末分别增长31.36%、27.37%、10.30%。

城商行中,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居前二,分别为3378.95、2257亿元;农商行中,沪农商行、渝农商行科技贷款余额居前二,分别为1085.56、641亿元。

新华财经还梳理了A股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发现,不少银行科技类贷款同比增速超过了35%。其中,招商银行、厦门银行、郑州银行分别以44.95%、42.55%、38.83%的同比增速位列前三。

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二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17万家,获贷率46.8%,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6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76万家,获贷率为55.6%,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9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获贷率接近50%,显示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家银行的科技支行遍地开花。为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多家银行纷纷设立科技支行,专门负责科技贷款业务。

自2009年1月全国首家科技支行成立以来,大多数商业银行均已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新华财经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名称中带有“科技支行”的银行金融机构超过1000家。

“伪科技”项目加剧运营风险

新华财经调查了解到,随着科技支行的快速扩张,部分科技支行在专业人才、风险评估体系等方面准备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科技支行就是挂个名头,挂名前后并没有多大改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华财经,有些银行的分支行员工大多是学金融的,看不懂高科技,银行既不重视行研能力的积累,也没有对员工在科技领域加强系统培训,导致银企之间存在一定“沟通障碍”,影响了银行服务科技金融的质效。

还有一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甚至不惜降低风控标准,为“伪科技”项目提供贷款,或者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贷款,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披露,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数据不实,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其中有6家金融机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还涉及信贷投放虚增空转。其中,有4家银行680.59亿元名义上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转套利。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包装、造假等手段,骗取科技型企业认定资格,进而获得科技贷款,享受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好处。这些“伪科技”企业不仅浪费了金融资源,还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技”现象的背后,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辨别真伪;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监管对于新兴领域的界定和规范尚待进一步完善。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讲科技金融,但做科技金融是需要土壤的。”一位东部地区城商行副行长告诉新华财经,这个区域首先要留得住科技人才,还得有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就是得有科技输出。

“最关键的是这个区域要有很强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比如,这个区域以及周边有很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该副行长进一步表示,实验室的东西最终是要能走向市场的,要变现的。显然,有些地方是缺乏科技创新土壤的,银行也较难找到符合其风险偏好的资产,科技金融领域的业务也就无从谈起。

另一家城商行行长对新华财经表示:“我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基础较弱,担心监管部门未来会出台有关科技贷款的考核指标。”

新华财经调查了解到,一些地方为了推动科技创新,盲目追求科技贷款规模的增长,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在科技贷款业务上“一哄而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有些银行为了吸引科技型企业客户,持续降低贷款利率,形成低价恶性竞争局面。目前,部分科技贷款产品的利率已低于银行的成本线。这种低利率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吸引企业申请贷款,但长期来看,将严重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影响其对科技金融领域的持续投入。此外,低利率还可能导致资金错配和浪费。一些原本不具备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因为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而继续存活,这不仅占用了金融资源,还可能挤压那些真正有潜力的创新企业的生存空间。

本文来源:新华财经

记者:吴丛司


 微信编辑:关乔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4年9月第4期】总第145期:监管重拳出击私募违规乱象

【2024年9月第3期】总第144期:降薪、减员、裁撤,券商何去何从?

【2024年9月第2期】总第143期:支付行业的“罪与罚”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为新华社直属机构,是新华社与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集金融信息产品研发、财经视频节目制作、战略投资、金融服务、新媒体运营、空间管理、平台运作、市值管理、会展企划、品牌传播、教育培训、视觉设计等功能于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