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

财富   2025-01-03 17:39   上海  

CFIC导读

袁达指出,下一步,将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继续提振资本市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和数据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原标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继续提振资本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1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近期的月度数据和高频指标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落地见效,特别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市场预期有效提振,经济运行明显回升。有3点突出感受。
一是发展向好势头增强。工业增长加快,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较快增长,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1%。企业预期有所改善,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3个月保持扩张态势。
二是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11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8%、7.6%,均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新产品增速较快,11月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9.3%、51.1%。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截至11月末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13.1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0.5%。
三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98万人,同比多增18万人。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煤电油气供应保障有力。
关于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考虑,袁达认为,既要兼顾需要与可能,也要做好与中长期规划衔接,充分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需要。一是有困难挑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二是有积极因素,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有调控能力,去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今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总的看,我们对推动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充满信心,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充满信心。”袁达表示。
袁达指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增强政策一致性,加快政策传导落地,更快更充分地释放政策效能。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二是推进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制定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四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五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更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优质供给,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继续提振资本市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和数据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本文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王春霞


六大要点!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3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分别透露了2025年重磅政策信息,记者梳理出六大要点。 

一、“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将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在去年提前下达今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的基础上,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并且,2025年,将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一是扩大范围。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二是提升标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支持力度。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型储能、绿电制氢 

支持各地立足战略定位、结合禀赋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 
“比如,在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通过发展新型储能、绿电制氢、开发绿氢衍生品等延长产业链条,就是很好的选择。”赵辰昕说。 
同时,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以及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另外,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比如,优化市场注册、交易机制、计量结算等制度安排,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为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要更加注意防范一哄而上,防范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防范盲目发展导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三、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肖渭明表示,展望2025年,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没有改变,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
具体包括: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更多的劳动者以技能提升带动岗位收入提升等;丰富消费产品服务供给,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将聚焦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释放节假日消费需求。 

四、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赵辰昕表示,2025年将会同有关方面,以“双碳”工作为引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二是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三是进一步健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和标准体系,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四是持续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五是推动“两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赵辰昕提到,2025年,“两新”政策会增加资金规模、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实施方式、放大撬动作用,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和更多的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五、2025年宏观政策有充足空间 

袁达表示,去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今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 
他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增强政策一致性,加快政策传导落地,更快更充分地释放政策效能。 
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进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六方面工作,包括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继续提振资本市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和数据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六、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肖渭明表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尽快向社会公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综合施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 
肖渭明透露,抓紧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加快启动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推动打通断头路、跨省航道主要瓶颈;推动在更大范围实现公积金异地取用、社保卡异地激活使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提高行政执法规范性。同时,加大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线索的核查、整改和通报力度,促进以查促改、以案促治。 
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法治建设上,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同时,配合有关方面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在政策举措上,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的政策要开展专项评估。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特别是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落实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另外,在工作机制上,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广泛听取各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重大共性问题。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祥明


 微信编辑:刘思乐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4年12月第4期】总第157期:IPO“新常态”,企业、券商机遇何在?

【2024年12月第3期】总第156期:银行业“内卷”成风,何解?

【2024年12月第2期】总第155期:个人养老金2周年,如何突围?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为新华社直属机构,是新华社与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集金融信息产品研发、财经视频节目制作、战略投资、金融服务、新媒体运营、空间管理、平台运作、市值管理、会展企划、品牌传播、教育培训、视觉设计等功能于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