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12期目录

学术   2024-12-24 20:00   甘肃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本期内容提要


专 论


01

“真”“情”“实”“意”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沈满洪




02

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与中国制度型开放

茹玉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刘毅群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胡海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中心-外围”经济格局正在向“双中心-外围”经济格局演变。制度型开放是应对这种结构性变化和摆脱当前发展困境的一次开放战略的重大调整。本文以“工业4.0”技术变革为背景,阐释了中国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的制度型开放同时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对内制度改革创新,为中国转变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平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参与并引领全球新国际经贸规则构建,为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的制度公共品。为此,中国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包容、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经济基础,推动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和数字经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03

企业市场重心转换的创新效应

王 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

李慧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内容提要: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企业市场重心转换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将市场重心转向国内有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将市场重心转向国内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但该效应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和企业异质性。


04

算法共谋主观联系标准构建:

从主体依赖性迈向算法交互性

苏新建、沈运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

《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分别引入美国与欧盟司法实践中的“信息交流说”与“知悉规则”,作为互联网共谋行为经营者主观联系的认定标准,从而将算法共谋问题推至我国反垄断法实践与理论的前台。学理上,算法共谋行为可分为信使型共谋、轴辐协议型共谋、可预测代理型共谋和电子眼型共谋。无论何种类型,反竞争共谋关系的形成都取决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而算法程序的广泛使用深刻改变了经营者之间的依赖关系。依据博弈论对依赖关系的解释,算法时代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由“人—人”依赖性转变为“人—机”控制关系下的算法交互关系。规范算法共谋行为的理论路径为,通过“人—机”控制关系与算法交互关系的结合来构建算法共谋中的经营者主观联系标准。


05

论国家征税的时间逻辑

——基于年终奖税负异动的法理分析

刘志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年终奖是工资薪金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税负长期发生规律性异常波动,波及范围广,涉及金额多。异常波动源于财税部门在“月工资税”的前提下对年终奖进行了“从年到月”的时间周期换算。这种时间周期换算混合了四种方案,产生了“税中有税”的结构性矛盾,既引发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税负不平等,也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由此可见,以何种时间周期计算所得税,乃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长期面临却尚未解决的税制挑战。计税周期既是确定公民纳税能力的时间范围,也是限制国家征税的时间界限。国家征税必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时间逻辑,在所得税中确立年度计税的周期原则,方能符合税收正义原则和量能纳税原则。


06

透过王吉民的眼睛认识现代医学的

世界性:一种南部理论视角

景 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

本文借鉴中国学者王吉民的著述,同时参照其他一些学者有关殖民医学的论著,对“西医”这一术语提出质疑,从南部理论视角出发论证了“现代医学的世界性”,强调现代医学的世界性是对医学多样性的承认,以此阐释“西医”并不等于现代医学的道理。论证这个道理的意义在于破除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遮蔽。中国人类学界摆脱囚徒心智,应当从东西方学术互动的轨道,以及建设本土学科话语和理论的努力出发,走向南南学术互动的道路。在西学、本土化和本土理论建树的基础上,锻造真正的全球社会理论。


07

“赞米亚”学说的知识运用与再反思

——一个“相对位置关系”的视角

李 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本研究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呈现当前学者怎样看待和挑战斯科特的“赞米亚”这一学说,并借用“相对位置关系”这一概念探索借由该学说所延伸的反思性知识。研究发现,中文学术文本从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上的“赞米亚”和知识生产空间意义上的“赞米亚”两个方面理解该学说。前者往往通过个案研究验证该学说,质疑山地和谷地之间以对立和抵抗为核心的历史主线。后者则集中评析该学说在研究旨趣、学科视角、方法论以及思想观念上的知识贡献与不足。研究指出,不应忽视一个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一书中被反复提及的重要概念——“相对位置关系”,其有助于重新审视该学说所失衡的“整体”与“部分”分析。通过挖掘“结构”与“能动”这一潜藏的知识线索,上述概念有助于析出共同议题:行动者如何在结构性限制中,寻找能够为自己谋取更多生存空间的“相对位置”。


08

异化与共鸣:

论罗萨现代社会批判的文化维度

贺 来、张 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从社会结构的维度出发将“加速”把握为“新异化”的原因,把构建“后增长社会”当作克服新异化的方案,是国内学界对罗萨新异化理论的主流解读路径。这种理解虽然清晰地阐明了罗萨对新异化这一现代社会病症所作出的结构诊疗,但也遮蔽了他针对新异化病症展开的文化诊疗。只有充分理解罗萨现代社会批判的文化维度,才能全面把握其批判理论的整体思路并全面理解其对于“新异化”的治疗方案。事实上,罗萨认为新异化既是“加速”造成的“结构病症”,同时也是由于现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片面观念所造成的“文化病症”。在新异化病症的文化治疗方案上,罗萨借助于现象学的理论资源实现了对人的重新理解,主张树立一种注重关系质量的美好生活新观念,以期转变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共鸣。


09

承认理论与谱系学的相遇:

论一个融合的批判方案

李建华、徐 勐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内容提要:

现代哲学以来,德、法两国的批判传统引人注目,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秉持着“内在批判”的方法,法国则有以福柯为代表的哲学家用谱系学方法进行批判。时至今日,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学者霍耐特在两种传统的对话和交锋过程中,逐渐将谱系学方法吸纳进他的承认理论当中,这种结合为我们重塑或接续一种时代化的批判社会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承认理论和谱系学的考察,我们发现,两种理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为它们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契机。重要的是,在谱系学的条件之下,承认理论对规范的考察呈现出“诊断—批判—解放”的特征和优势,这不仅增加了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度,还释放了其批判性和解放潜力。


10

公私之间的张力与耦合:荀子义利之辨再探

杨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

荀子义利之辨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形而下之辨,实为公私利益之辨而非“纯粹道德”与利益之争。荀子之“义”具有公共性、功利性与利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基于心虑与理性的“底线道德”,其次这种道德理性通过“化性起伪”也可以形成“先义后利”的“利他之善”。荀子之“利”则被打上了“私”的烙印,即为“利己”“足欲”之私利,具有私有性、正当性与排他性。荀子以“性伪相分”的人性双重维度为逻辑起点,提出“义利两有”的基本立场,要求“利不克义”“义不去利”,通过“以义制利”“以礼养欲”使两者保持“共存”与“共进”,成就人之完整;以“化性起伪”的“人文化成”之道为理论基点,提出“义利合一”的价值理想,以成人成己的圣人境界来实现公义与私利的耦合、富国与裕民的兼顾以及“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


11

“文学学”视界的建构

与文学研究路径的探索

周启超浙江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形式,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论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探索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特质,积极培养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学科自觉,并切实推动文学研究的学科化进程。通过重新审视雅各布森、英伽登、洛特曼、施泰格尔、凯塞尔等人在文学研究的对象与使命上的根本理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论家的共同旨趣在于构建“文学学”。构建“文学学”的视界在引领文学研究具体路径的探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路径包括语言学诗学路径、现象学美学路径和结构符号学路径等,正是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推动了百年来文学研究的进程。


12

从语言单位到言语交际单位

——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及其主体间性基础

凌建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研究必须直面的一个轴心命题,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此命题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言语的语言学”视角考察巴赫金学术遗产中的“话语”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完整性、应答性与表情性三个特征,以及相应的指物述事、言语意图和评价立场所构成的涵义整体。话语及其变体表述作为“言语交际的实际单位”,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巴赫金著作中有多种表达法,最能体现巴赫金理论思考的综合性与边缘性特色。话语以及隐匿其中的“我与他者”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不但为揭开言语研究的序幕,而且为建立跨文化对话理论,提供了语言哲学支撑,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13

美好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

大学的新出场与新图景

胡燕娜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罗志敏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目标和动力,锚定的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提出的美好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样态和发展图景,是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承接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的、新的大学打开方式。美好大学内嵌着深厚的历史与现实逻辑,指向人民的美好生活,又以根植于生活现实这种方式推进,最终以可感的公共生活体验落地,是人民的生活事实与生活意义的统一。当前,我国大学变革和转型的核心要义,就在于能按照美好生活的指向来建设和发展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生活之美,成就师生美的生活,以担负起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奠基的光荣使命。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