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长循环石墨负极研究(一):容量衰减

文摘   2025-01-02 14:15   山东  
注:本文来源于电池技术TOP+,非SMM观点,版权归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此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对其观点和内容负责。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本文作者阐释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容量衰减机理,综述了长循环石墨负极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长循环石墨负极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开发负极材料提供理论支持。

石墨负极容量衰减的因素

1、锂沉积物

Li+嵌入到石墨内部是分阶段进行的。石墨负极的储锂机制为嵌入-脱出机制,反应见式(1):

随着极化现象的加重,金属锂在石墨表面析出,此时,负极发生锂金属的沉积-溶解,反应见式(2):

当电池在恶劣工况(如大倍率充放电或低温环境)下工作时,石墨材料表面会积累Li+,此时,金属锂可能会析出,并与电解液反应形成锂沉积,导致电池容量迅速下降。析出的金属锂会以枝晶状生长,可能会刺破隔膜,造成内部短路,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和寿命。D. Zane等对锂沉积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从外在条件、电池结构和材料性能等3个方面整理了导致锂沉积的原因,具体的影响因素见表1。

研究表明,提高负极容量可较好地抑制锂沉积现象,但会造成电极过厚,电极过厚同样会造成锂沉积。由此可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平衡好石墨的负极容量及电极厚度。

2、负极表面SEI膜

SEI膜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性,既是一种电子绝缘体,又是 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通过SEI膜自由地嵌入和脱出。D. Aurbach等研究发现,SEI膜主要由含锂物质组成并以颗粒状的形态呈现。此外,SEI膜的成分复杂,靠近石墨负极一侧的是电解质盐分解产生的致密的无机物层,靠近电解液一侧的是溶剂的还原产物,即多孔的有机物层。J. Vetter等对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机理进行了综述和评价,详细介绍了SEI膜的演变规律及锂沉积的过程,如图1所示。

理想的SEI膜能起到导通离子、阻隔电子与电解液溶剂的作用,防止SEI膜进一步增厚。然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EI膜可能会受损,变得不稳定,导致电极与电解质接触,发生界面反应,进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SEI膜变得不稳定的原因主要包括:电解液成分的变化、电极表面结构的变化和电解质膜的破裂等。

3、石墨负极结构变化

结构变化也会对石墨负极的容量产生负面影响。嵌锂态石墨所形成的锂碳化合物被发现后,国内外开展了大量针对锂离子电池所用碳材料的研究。石墨由平面六边形碳原子结构单元组成,具有蜂窝状的层状结构,包含六边形的2H和菱形的3R两种不同的晶相。在常温常压下,石墨的2H相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

石墨负极的本体结构在短期的充放电过程中相对稳定,材料表面结构崩坏不明显。当石墨负极经历较浅程度的Li+嵌脱时,材料表面结构会受到严重扰动,无序化程度明显增加;当石墨电极经历较深程度的Li+嵌脱时,材料表面结构的无序化程度会减小。此外,在石墨材料嵌锂的前期,相对于石墨内部而言,石墨层边缘的锂浓度较高,因此,在石墨层边缘会产生巨大的局部应力,导致石墨片层出现严重变形,最终破坏C-C 键,使碳层产生混乱,原有的SEI膜破裂,暴露的碳原子立即与电解液反应,生成新的SEI膜。这个过程会消耗电解液,电解液的不断减少以及SEI膜的不断再生,将导致电池中活性锂的损失。活性锂的损失将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最终导致电池失效。经过长期循环后,石墨材料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石墨化程度降低和层间距增大,特别是在大电流和高温下充电时。

文献参考:张钊,何重阳,汪涛,胡钟飞,袁帅帅.锂离子电池长循环石墨负极研究进展[J].电池,2024,54(3):417-421

·关注我们,下期为您推荐《锂电池长循环石墨负极研究(二):改善容量衰减办法》

进高质量石墨负极群
👇扫码直接进群👇

END

注:本文来源于电池技术TOP+,非SMM观点,版权归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此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对其观点和内容负责。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往期精彩回顾 







读】
杉杉负极满产满销!明年继续全球领先!【点击阅读】
首次重大突破!碳一入选省级科技项目!【点击阅读】
2024-2030年中国负极材料等产业链年报来袭!【点击阅读】
6亿元!10万吨负极项目配套基地最新进展!【点击阅读】

点击分享 让更多人看到!

SMM石墨负极
专注石墨领域,提供石墨材料、技术、应用等领域资讯、市场分析、政策动态,致力于打造中国石墨产业链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