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山“那”水“那”地方
壮族先民的生活与稻田息息相关,他们以“那”命名村落、地方,将“那”字广泛地嵌入地名,随处可见“那”。
(一)“那”山“那”水
南国钟灵秀,田园天下奇。壮族先民以“那”雕塑山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工“描绘”,形成了天人合一、独具魅力的“那”山“那”水景观,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比如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百色靖西的巴泽梯田,弯弯曲曲、似月如钩,梯田上下延绵数公里,风吹稻浪、稻香弥漫,就是“那”景观最直接、生动的展现。
(二)“那”行八桂
在广西,这儿的村叫“那凭”,意为紧挨水田的村;这儿的镇叫“那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产量高,故名“那良”,壮语意为良田;这儿的县叫“那坡”,“坡”在壮语里的意思是肥沃松软,那坡的寓意就是肥沃松软的田,可见人们对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的喜爱。
以“那”命名,依据多是“那”的特点和性质,如那波,泉水边的田;那雷,土岭的田;那楼,我们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马,养马的田……大至县市乡镇,小至村屯弄场,据不完全统计,含“那”字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处。
二、“那”节“那”日“那”活动
壮族的“那”文化,也体现于特殊的节日活动中,在“那”里话丰年。
(一)“那”节日
广西各地很多流传已久的节日,都与“那”有关。有的是为纪念种植水稻的农具而举行,有的是为祭祀稻神而举行,有的则是为祈雨种稻而举行。比较著名的节日有稻花节、仓神节、娅王节,还有隆安县“四月八”农具节、“六月六”芒那节、“壮族亥日”以及靖西市“牛魂节”等。
(二)“那”活动
每年“三月三”歌圩节,广西各地都会举办抛绣球活动。三月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充着谷物种子,寓意五谷丰登;同时,绣球作为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也有着人丁兴旺的美好寄托。
每年“四月八”农具节,壮族同胞纷纷暂停生产,身着民族服装,举行祭祀、游街活动,用歌舞表达对土地、耕牛的敬仰感恩之情,颂扬辛勤劳作的精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那”耕“那”作“那”习俗
壮族是稻作民族,稻田耕作是壮族最主要的农事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那”作习俗。
(一)“那”耕作
1.耙田:耙田是耕作稻谷的第一步,在把田耙好等待插秧时,要在田中央插上一枝树叶,用来提示人和牲畜不要踩进稻田里。
2.插秧: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家族起头插秧,称为“插秧开野”,随后全村人陆续开始插秧。
各农户家里自己插秧也是很有讲究的,要先拿熟肉、鸡肉祭拜土地,主人先插三束秧,来帮忙的人才开始插秧。
(二)“那”习俗
牛是“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地人对牛非常重视。在靖西市,当地农村每年农历五月至六月初插田结束后会合屯商议,选取一个黄道吉日作为“牛魂节”。当天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整理牛栏,牵着牛到河边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让牛好好地放松。中午,人们用大叶包裹糯米饭、鸡肉带到放牧的地方一起分享,并且以糯米饭喂牛,作为牛耕地劳作的酬劳。
壮族主食大米,稻米元素贯穿百姓生活日常。婴儿满月时,要蒸糯米团分发给亲戚朋友;女儿出嫁时,娘家人要为她举行“散花”仪式,一位福禄双全的长者把爆米花、棉籽撒到新娘身上,祝愿新娘出嫁后“有米有棉,有吃有穿”;老人去世时,先在其嘴巴里放上几粒糯米和一枚硬币,棺头灵桌上要供一碗米饭……
四、“那”饮“那”食“那”风情
“那”文化伴随的稻作饮食和遗留下的原始图腾与色彩,成为民间饮食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的风情民俗融合相映。
(一)“那”饮食
广西隆安发展出“那”席,汇集了“那”乡村特色传统食材,用简单烹饪手法制作成一道道精美的菜品,传统上有酸鱼、酸肉、酸鸭、糯米饭等,然后再将菜品摆放在簸箕中,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享受。
壮族人民十分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粽子等是节日佳点。五色糯米饭是用各种天然植物汁液染成,染色蒸熟后即可食用。广西粽子的种类多,大小不一,代表性的有南宁灰水粽、横州大粽、北海海鲜粽、博白葭蒌粽、来宾鸡爪粽、灵山猪手粽等。广西宁明县壮粽,用芭蕉叶包制,内放猪肉,用水缸盛着,连煮7天才能熟,祭拜时,人们往往抬着大粽子游街。
(二)“那”风情
壮族崇拜多神,很多信仰习俗都与稻作农耕文化有密切关系,最为典型的是蟾蜍崇拜、蛙崇拜、鸟崇拜和蛇崇拜等。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广西崇左宁明花山岩画最为集中和震撼地体现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图腾崇拜历史。
壮族对稻神特别崇敬,稻神祭祀贯穿水稻生产的每一个阶段。
例如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芒那节”。在壮语中,“芒”指代“鬼”,“芒那节”的实质就是稻神祭。在“芒那节”,整个祭祀活动分为求雨、祭农具、招稻魂、驱田鬼、请稻神、稻神巡游六个内容。据传农历六月正是岭南地区晚稻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古时人民把希望寄托在稻神的保佑上,从而演绎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稻神的节日。
广西壮族“那”文化是中国悠久的稻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年“那”文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文化中绽放“那”样风采。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广西局)
来源:2024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