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闹革命造反几乎都有客家人的身影,一句话来形容客家人就是“特别能战斗“!客家,是汉民族中颇具血性的族群。
南宋末期开始,客家登上历史舞台,从宋末群王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无不带有客家人忠义、义无反顾的身影。
从迁移开始
在客家先民迁移过程中,为了对付迁移途中遇到的强盗、土匪及本地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军事化的组织。女的均是大脚婆,包揽家务活和农活,男的都是半军事化的战士,具有极具强略的攻击性。
同时,客家人十分善于修筑防御工事,土楼和围龙屋就是明证。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间,也存在着极端残忍的乡族械斗,这些都锻炼了“客家战士们”。
当地人与客家人为何不睦?
客家人大约在五代十国时从北方来到华南,但华南地区从东晋开始,就有不少从北方迁徙来的世家大族,他们早已成为当地豪强,根深蒂固,拥有大量土地。
客家人也是农民,需要土地和水源来而维持农耕生活,所以客家人来到华南后,与当地豪强在土地和水源上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客家人这个外来群体,对当地豪强的资源财产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自然不受欢迎,所以各地的宗族豪强都排挤客家人。
故而,客家人就被逼选择土地贫瘠、位置偏僻的山区。客家人的一些风俗习惯跟传统汉人有所不同,也招致了华南宗族的歧视。比如,客家女人不缠足。
客家人为何尚武善战?
客家人因遭歧视和打压,频繁与当地人发生武力冲突。
自明代以来,有纪录的“土客械斗”已有几百次。
1854-1856年发生于广东四邑的土客大械斗造成过万人伤亡,可见客家人和本地人的冲突比较激烈。
此外,客家人多数生活在偏僻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兽,山贼土匪也时常出没。为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习武之外,客家人还会修筑半军事式的围村,据山险以守,用以防御山贼并保留与本地人械斗的优势。
福建的土楼、广东梅县的围龙屋都是客家人的杰作。
广东一句俗语:“有山必有客”便是指客家人和山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山头也有客家人的村落。
客家人在这种半军事的环境下,不论男女都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自然地养成勇武强悍的风气。
客家人有哪些名将?
客家人因为长期跟本地人械斗,又在山区修筑防御工事,所以他们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对他们投身军旅有很大的帮助。
近代以来,客家民系名将、猛将辈出,在近代中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客家人大规模扬名于战场,始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大多数的骨干将帅都是客家人,其中最知名的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重要将领都是来自广西的客家人,洪秀全本人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
清亡以后,客家人也对中国有较大影响。孙中山的革命军里面也有不少客家人,革命元老廖仲恺、北伐名将叶挺就是广东惠州的客家人。因为革命早期的成员多以广东人为主,所以身在广东的客家人也有参与。
客家人跟民国时期的南方军阀也关系不浅,广东军阀陈济棠、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李济深等来自客家。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更有不少客家籍的军人。
除了在清末、民国军阀和国民党中活跃之外,中国共产党中也有不少军事人才是客家人。红军最早的活动范围在福建、江西,这里是客家人聚居地,不少客家人投身红军。
出身客家的共产党军队将领更是战功彪炳,名垂史册。单单是开国元帅之列,客家人便占了两席,分别是朱德(四川客家) 和叶剑英(广东客家),开国上将有杨成武(福建客家)、陈奇涵(江西客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