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国前的名校高材生,早年加入共产党,参加过游击队,从基层干部做起,长期主政广东省,大胆实干,敢于创新,率先领跑经济改革发展步伐。自身生活简朴,对家人要求严格,三个儿子都是自谋职业。他是谁?有着怎样的生平?
林若,1924年10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成长于广东省梅州市,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湛江地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1
1924年10月的一个平常日子,林若呱呱落地于潮安县浮洋镇一户殷实的人家。潮汕沦陷后,少年的林若跟随父母迁居梅州,后考上东山中学,最后在中山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位于梅州)完成了大学学业。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林若在那个不幸年代里唯一的幸运。他靠着经商的父辈提供的条件完成了学业,又在自己的成长岁月里,尽情地咂吸着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两支同样来自中原的人文精华。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的1945年夏天。
从那时起至1947年年末,林若成为中山大学学生中参加地下活动和爱国活动的中坚。他参加反对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的活动,参加抗议制造“一二一”惨案的活动,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在当时,他表现出一个“文化青年”少有的那种先锋性与革命性,因而他也成了反动当局通缉的对象。
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经组织安排由香港搭船回到潮汕,然后又经梅县兴宁进入东江游击区。
从莘莘学子到革命战士,这应该是林若人生履历中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他当过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又转战于江东流域山地。随后,他又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解放广东战斗,并转战于珠江三角洲的广袤农村。
2
1950年林若奉命率领一支工作队进入东莞。这是他转业地方后第一次担任主要负责工作。
从区工委书记到县委宣传部长到县委副书记再到县委书记,林若在东莞工作了整整15个年头。而他领导并亲力亲为的土改运动、农业合作化、机械化、所有制改造乃至兴建水利、扫除文盲、振兴教育等等一系列农村变革,却使他在这里赢得了有口皆碑的美誉。
如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林若仍然被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所深深爱戴着。当东莞市把“60年东莞时代人物”的特别致敬奖颁发给这位耄耋老人时,他不无深情地说:“这个奖是属于东莞父老乡亲的啊!”
1966年,林若调至湛江地区任地委副书记不久,却因“文革”开始,被造反派揪回东莞接受“批斗”。“解放”后,他出任南方日报社副书记,后又任广州市委书记(时设市委第一书记、书记)、湛江地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