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红军长征路过少数民族区域,不只发生过“彝海结盟”,还有“弄染结盟”!

时事   2024-11-01 14:00   北京  


“弄染结盟”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弘扬红色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对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而增进这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更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情谊,撒下革命和民族团结的火种,尤其是以“弄染结盟”为代表的民族统战工作,为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产生巨大作用,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弄染结盟”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贵州黔东南,榕江县乐里镇大瑞村瑞里侗寨,侗族同胞盛装。(视觉中国/图)

一、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的民族政策

长征伊始,党和红军便对长征中的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原总政治部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中尤为注重民族团结,“必须进行深入的关于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同时竭力争取各族群众的支持,对于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在生活上、政治教育上都应加以特别的注意”,“在人数较多时,应成立某个少数民族的单独的连队,并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己的干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后,民族工作的地位更加凸显,《红星报》在《注意争取夷民的工作》一文中重点强调,“争取夷民群众,发动他们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红军在进入贵州之后,更加注重民族团结,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放手发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反抗反动统治,在各民族地区引起热烈反响。《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说,“红军一入贵州,更尽力在汉民苗民中活动。红军以民族平等,解放苗家,反对贵州军阀压迫苗家等之宣传取得苗家之拥护,并鼓动苗家汉人到当地平日压迫汉苗贫民之区公所长等的家里,把财物谷子散给汉苗民。”因为红军大力消除反动军阀既往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汉苗人民非但不逃,且有大批加入红军者”,即便当时贵州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因为红军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大力支持,革命斗争得以顺利进行。“因有汉苗人民之助,故在此贫瘠之区未受饥饿。”在这一背景下,红军在经过今安顺镇宁县一带时与当地布依族领袖陆瑞光订立政治盟约,不仅为红三军团顺利、快速通过创造了条件,也在当地布依族群众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二、作为民族统战工作典范的“弄染结盟”

1935年4月初,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到达今安顺地区,计划横渡北盘江前往云南。队伍前往北盘江渡口的必经之路弄染寨,属于布依族领袖陆瑞光带领的地方武装控制范围。由于长期遭受反动军阀压迫,陆瑞光等少数民族领袖对外来武装抱有强烈的戒心。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亲自到弄染寨向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揭露反动军阀的罪恶统治。红军“部队开进弄染寨,他们一律没有进入民房,全部坐在寨中的大院坝里”,以严明的纪律、坚定的革命信念、诚恳的态度赢得了陆瑞光等人的支持与信任,陆瑞光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深入了解。4月16日,彭德怀、杨尚昆在弄染寨与陆瑞光订立《反对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的协定》,史称“弄染协定”。4月16日晚,彭德怀、杨尚昆将事件由来电告中革军委,并留下伤员、枪支和部分工作人员,改组当地的革命队伍,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反抗斗争。遗憾的是在一年之后,红三军团留下的方武先等指战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陆瑞光则被反动军阀诱捕杀害。

“弄染结盟”是长征时期党和红军的民族统战工作典范。亲历长征全过程的肖华将军回忆,“弄染协定”的订立,使得红军快速顺利通过该地区,安全渡过了北盘江。正是由于红军争取了陆瑞光等人的合作,为红军争取了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的战机,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陆瑞光带领弄染寨的布依族群众与党和红军生死与共,结成了反抗反动军阀的命运共同体。“弄染结盟”也激发了少数民族同胞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志和决心。在陆瑞光等人牺牲之后,当地布依族群众在党员傅以平、陈汉民的带领下,掀起反对反动当局的“六马暴动”,沉重打击了反动当局。1947年,当地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六马人民反蒋游击队”,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安顺作出了卓越贡献。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授陆瑞光为革命烈士,并在其故居修建了陆瑞光纪念馆。

三、“弄染结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启示

“弄染结盟”成为民族统战工作的典范,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些宝贵经验不仅让党和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也给予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现实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弄染结盟”是红军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直接体现,红军长征时期,无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全体红军将士都在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守党的政治纪律。1935年,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中即严格要求,红军的机动和战斗与争取少数民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向全体战士解释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以严格的政治纪律要求全体战士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骚扰、绝对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和风俗习惯,绝对反对大汉民族主义偏见,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按陆瑞光之子陆新纪回忆,“弄染结盟”之前,陆瑞光以及当地布依族群众曾对红军持怀疑态度,正是红军的军容整齐、纪律严明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使得“弄染协定”的订立成为可能。

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各族群众利益。红军在长征途中时刻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放手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解决民众的生活困难。红军在经过黔西北大方县时,打开盐仓将食盐分给周围的各族群众,并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按王守道的回忆,当地苗族群众“热烈地赞成我们的主张,痛骂国民党军阀的苛捐杂税,马上组织了苗民自救会,成立了苗民自卫军”。在“弄染结盟”之后,弄染一带革命群众在方武先、陆瑞光的带领下进行了“抗捐、抗粮、抗兵”以及“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大大减轻了各族群众的负担,获得各族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在艰苦条件下持续开展革命斗争。

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毛泽东在1939年写成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一观点事实上就是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弄染结盟”作为党和红军与弄染群众签订的盟约,承载着当地各族群众深厚而浓烈的爱国情感,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宣传、发扬好“弄染结盟”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能够增进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各族群众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当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认真吸收、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原标题:《“弄染结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启示》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
编辑:朱   瑷
校对:焦   晴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4年第20期

中国政协杂志
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