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里的中秋

文摘   2024-09-08 00:00   北京  

记忆里的中秋

龚贵英||重庆


中秋佳节正是阖家欢乐之时,这时亲戚朋友走家串门。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富人家去城里买高档月饼,乡下人随便去镇上集市买几盒,只要能表达心意即可。在我记忆里有一种月饼印象深刻:月饼礼盒上印有“嫦娥奔月”寓意美好,可以买来自家吃,也可以用来(打发)赠予未过门的媳妇儿。记得有一次,整个中秋节过完了。邻居家哥哥拿出自家剩下的几个月饼,带着我们几个小伙伴去后山分享月饼,那天我们几个别提有多高兴,心想节都过完了,谁家还有月饼,邻居家哥哥的举动让大伙儿感到一丝意外。

当然中秋节也少不了糍粑。一大早人们将准备好的糯米饭倒进洗过的石臼里,用竹竿或木棒用力搅拌,直至石臼里的糯米饭完全成团状。这时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团子,摊开成饼状,两面铺一层米面,把大柴锅洗干净,把锅里的水烧干,放少许油,可放猪油也可放菜籽油两种均可,当油温适热,把糍粑一个个放进锅里,待到两面烙熟成金黄色即可捞出。吃糍粑时依个人口味可直接蘸白糖吃,也可在白糖里加适量炒熟的黄豆面那种吃法更香。像月饼一样糍粑可以互相赠送,礼上往来,礼不在多心诚则可。父亲喜爱糯米做的食物,每到中秋节,父母早早的准备糯米。烙糍粑时,母亲负责掌握灶膛里的火候,父亲准会把一个个糍粑烙成金黄。

那时候每年中秋节大姑家二姑家和小姨家准会来我们家团聚。父母早早的准备午饭,两三个荤菜,几个素菜已足够过节的气派。吃过午饭,几位长辈拉拉家常好是热闹。次日他们还会去乡间走走,秋节是我们当地的农闲时节,几位长辈来了会在我们家玩两天,送他们走时,父母总是依依不舍。

说到糍粑我就想起一些往事。舅母为人贤惠。每逢过节,母亲总带我去舅母家做客。舅母家离我们家近步行半个小时就到了。因为早年我的外公外婆就住在那里,儿时的我跟那里的大人小孩结下了乡情,所以在所有的亲戚当中我比较喜欢舅母家。尤其是每年的中秋节,我会早早的起来洗漱,然后跟着母亲提些礼品:诸如白糖、月饼、水果、一块四五斤猪肉或是一块七八斤猪肉,那样会显得更体面。

舅母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加上舅舅的老母亲他们家那时候有八九个人,过节的时候他们家热闹,舅舅是出了名的大方,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不管农活儿有多忙,过节那天舅舅会帮舅母一起下厨,每次过节他们家都过得像模像样。尤其是客人走时,舅舅全家出动非送客人一段路,他们很期待下次过节亲戚们如约而至去他们家,那样会突显大家看得起他们家。其实那个年代(八、九十年代)乡下人富的人家不多,那时舅舅全家靠仅有的田地过着平凡的农耕生活,那个年代外出打工的人少。有好几个中秋节,我和母亲离开舅舅家,舅母手提一个如脸盆大的糍粑一块毛巾一双袜子另加5元钱,塞给我作为回赠,那是乡下人的礼节。有一年中秋节我和母亲离开舅舅家已是月亮当空,那天晚上凉风肆意,皎洁的月光照亮我和母亲回家的路,我抬头仰望那轮明月,那天晚上的月亮格外的圆。

多年后,我会不经意地想起早年与父母在乡下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原生的农家生活是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归真。农家人简单的生活无需太多的负重。

如今生活条件好,稍微勤快点不愁吃穿,跟以前那个年代相比,像是每天都在过节。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有过节过生日时才能吃到比平时好吃的东西。如今我已为人母,我常常教导我的孩子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铺张浪费养成现实生活中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龚贵英,女,网名:温暖。籍贯重庆市大足区,爱好文学、人文/自然历史,散文思想文化研究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183074113@qq.com

冬歌文苑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带着您的梦想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