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汾路街道积极贯彻落实“减负增能”工作要求,从组织赋能、机制赋能、数字赋能、服务赋能等方面,着力为基层松绑、增效,不断提升社区干部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但社区干部人数有限,调动各类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居委会下设五大专业委员会作用,通过开展“临治力”自治项目,形成了“一委一品”特色服务“名片”。此外,针对社区干部文稿起草能力相对薄弱的痛点,开展“写作赋能营”实训,指导大家将五大专业委员会实践成果整理成案例,通过“美好临汾”发布,这不仅是对实训成果的展示,也提供了居民区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
“喜闻乐见”是闻喜路251弄居民区打造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品牌,“喜闻”取自闻喜路的路名,通过民生服务的喜闻乐“邻”、平安调解的喜闻乐“安”、群团自治的喜闻乐“趣”、公共卫生的喜闻乐“健”以及环境物业的喜闻乐“置”等居委会五大专业委员会开展为民服务,形成以“喜闻乐+”为核心的工作品牌,旨在发动居民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共建”美丽家园、“共治”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归属感,“喜”由心生,“乐”在其中。
“喜闻乐‘置’”
让非机动车找到“家”
“李师傅,居委会在广场上搞活动,你这辆‘老爷车’可以拿去换大米和油,赶紧去呀!”一早,“喜闻乐‘置’巡逻队”的志愿者张阿姨就在小区里巡逻,看见楼道里停放着废弃不用的自行车,正敲门给居民宣传。随着闻喜路251弄居委会喜闻乐“置”项目的逐步开展,小区令人头疼的非机动车安置问题渐渐得到了解决,停放空间变多了、飞线充电变少了,小区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闻喜路251弄居民区成立于1986年,小区现有居民楼组71个,是典型的老式售后公房小区,老龄化比例达51%,“悬空老人”出行问题比较突出。2019年起,闻喜路251弄居民区在街道指导下大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小区内60个可加梯楼栋已全部加装电梯,实现“能加尽加”全覆盖。“悬空老人”出行问题解决了,但由于电梯建设占用了公共空间,导致机动车停车位有所减少,有的甚至占据了原楼栋前非机动车棚位置,对非机动车停放也有较大影响。闻喜路251弄小区内仅有一个非机动车库,仅能够容纳120余辆非机动车停放充电,通过排摸,小区目前的非机动车存有量为532辆,供需矛盾巨大,停车高峰时段,居民们以小区里找不到停车位为由,将非机动车违规停放在一楼楼道中,私自拉电线进行飞线充电,因加装电梯导致原本就存在的非机动车停放、充电矛盾更加突出。
于是,喜闻乐“置”项目应运而生。居委会首先整合小区现有志愿者资源,组建了以环境物业专委会5人为核心的非机动车整治专项小组,并招募了社区志愿者20人共同参与喜闻乐“置”巡逻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项目指导,通过给居民发放宣传资料、非机动车引发火灾案例宣讲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非机动车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对非机动车停放、充电等方面的安全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巡逻队每周五天、每天两次定时定点开展巡查劝导工作,对小区内非机动车乱停放、进楼道、飞线充电等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进行巡查,发现乱停放的情况及时上门劝导;对飞线充电和楼道充电问题,会同物业发放整改通知;同时,加强与物业、社区民警的共管协作,对小区内的充电设施进行全面的摸排和评估。为从源头上解决非机动车停放充电问题,项目组联合社区“三驾马车”,全面排查了小区内可以增设充电桩的位置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小区综合改造的契机,在闻喜路251弄以及阳曲路50弄范围内增设了四处集中充电车棚,增加了15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惠及了周边22个楼组,有效缓解了小区非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
随着项目的开展,巡逻队在日常巡逻中还发现了小区“僵尸车”数量较多,很大程度占用了车库及楼道公共空间。在志愿者的提议下,喜闻乐“置”巡逻队对小区车棚、绿化带及非机动车库内停放的僵尸车进行统一排摸登记,并上门告知居民计划开展统一的清理整治行动,希望得到居民的支持。同时,志愿者们还策划组织了“喜闻乐‘置’,换出美好家园”废弃车辆置换活动,鼓励居民将家中闲置的废弃自行车、三轮车、婴儿车、电瓶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清理出来,用以置换实用的日用品,既解决了居民储物空间紧张的问题,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并结合楼道清洁整治活动开展,共同营造更加整洁、和谐的居住环境。活动中,一位阿姨高兴地说:“家里的旧自行车一直占地方,扔了又觉得可惜,这次能换到洗衣液,真是既实用又环保!”活动现场,不时传来居民们满意的笑声和交谈声,整个广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
供稿:社会工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