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中女主角Judy發現該報社根本是鳥籠自主,不是採編自主。
文:卓偉
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這是一個專為新聞從業者設定的節日,反映國家對新聞工作者的重視,體現對第四權的肯定,激勵新聞從業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正義的事業、為國家富強和人民福祉鼓與呼。香港雖然沒有設立記者節,但社會同樣對於新聞工作者寄望甚殷,期望他們發揮好傳媒的作用。
就在今日記者節,網上廣為傳播一條名為《鳥籠》的短片,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外界完全可以對號入座,對於片中所揭露的傳媒「怪現象」,對於傳媒老闆、高層如何干預編採服務政治,不少市民都感同身受以至深受其害。在記者節看《鳥籠》,更令人反思一些人過去高舉的所謂「編採自由」,實質不過是「鳥籠自主」,傳媒在他們眼中不過是政治工具、政治棋子而已。
《鳥籠》的內容並不複雜,女主角滿懷理想加入一間大報社,以為在這間標誌新聞自由的大報可以實現其傳媒理想,做到客觀報道、有力監察、為民喉舌、激濁揚清,但結果主管卻擺明車馬要求女主角在報道中完全傾向反對派,對於政府則要千方百計的攻擊抹黑,為此不惜無中生有,生安白造,甚至為了嘩眾取寵,不惜出賣線人朋友。當女主角以及同事認為他們的報道已經將反對派資料放到最大,但認為應適度加入其他聲音,隨即招來主管的一頓臭罵辱罵,表明這是老闆任務不容異議,令女主角驚覺所謂編採自主只是騙局一場。
報紙有立場不足為奇,但報道卻不能一面倒,完全不理會其他聲音,更不能弄虛作假,隨意誣衊,擺明車馬作為某些政治勢力的工具,甚至勾連外部勢力干預自身內政,這些都是傳媒大忌,但在這份自詡民主,自詡為民發聲的大報,每日真實的運作卻是嚴格落實老闆的政治任務,要罵誰就罵誰,要打誰就打誰,要抹黑誰就抹黑誰,要捧誰就捧誰,不問是非對錯,一切唯老闆決定。這樣的報紙何來公正客觀,何來傳媒操守,更何來傳媒自主?
短片中雄哥(左)罵兩名女同事的報道偏重建制派。
片中最後以女主角寄出辭職信,並且將家中的籠中鳥放飛作結,喻意很明確,就是女主角堅持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不願同流合污,不願在「鳥籠自主」下出賣操守和良知,最終打開鳥籠重新出發。劇中的女主角有這樣的覺悟令人欣賞,但可惜現實下的《蘋果日報》員工,有這樣覺悟的人並不多。顯然,《鳥籠》一片講的是《蘋果日報》的編採生態,講的是黎智英的編採立場。
黎智英一向將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喊得拆天,但其實他本人最沒有資格講新聞自由,因為在他管治下,《壹傳媒》根本沒有自由可言,所謂「傳媒自主」不過是「鳥籠自主」,這番說話不是建制派說,而是前《蘋果日報》社論主筆楊清奇(筆名李平)在法庭上所說。
他形容《蘋果日報》就是「鳥籠自主」,由黎智英下指示設定《蘋果》基本立場,就像設下一個「鳥籠」,採編人員在「鳥籠」內有一定自由,但不可以跳出這個框架。楊清奇更指若編輯堅持用不符《蘋果》立場的作者,「到時被炒嗰個可能就係我,因為之前都有先例。」當楊被問到在選取論壇文章及寫手時,是否全部或大部分都可作獨立決定,他亦指「我理解『採編自主』,唔係用百分率去形容嘅。」又指並非所有寫手都可自行決定文章主題。即是說,不論報章的編採方針還是論壇文章的選取,都是老闆一言堂話事,編輯部無權異議,編採方針就是「鳥籠自主」。
黎智英的「鳥籠自主」不但違背傳媒操守,公器私用,更是借傳媒作為禍港工具,不論是煽動抗爭暴亂,撕裂對立社會,對青年散播違法歪理,還是勾連外部勢力干預香港,黎智英的出發點都不是為了香港利益,也不是為了什麼民主自由,而是「為美國而戰」,配合外部勢力在港策動「顏色革命」。報章不是為民發聲,而是作為其政治工具,記者只是其政治棋子,只能在「鳥籠」內按預定劇本發聲。
幸好,《蘋果日報》最終還是倒閉了,黎智英也被捕了,但黎智英留下的「鳥籠自主」歪風是否完全清除,也不見得。劇中女主角為了理想最終掙脫鳥籠,重回初心,但不少《蘋果日報》的前員工,至今仍在網上煽風點火,為了政治利益繼續《蘋果》的一套炒作,編採上繼續「鳥籠自主」。在記者節上看《鳥籠》,更令人看清這些所謂新聞工作者的本質,表面講言論自由,實質不過錢作怪。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