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依托市属国企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力量,通过搭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开放协作平台,持续巩固发展优势,“科创之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实践探索“合肥方案”
为发挥市属国企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创资源机会释放,给予新科技产品应用空间,赋能全市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近日,合肥市印发《开展国有企业场景应用创新试点的工作办法(试行)》。《办法》明确,合肥市轨道集团、百大集团、热电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国风新材、建投集团等8家国有企业为首批试点单位。企业在业务开发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复杂的技术场景和综合性的技术需求,进行精准的应用场景对接和匹配,驱动科创企业联合开发,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试点企业将结合自身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需求,释放项目合作机会,并与具备技术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匹配,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为鼓励市属国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办法》从工作体系、政策支持、考评机制等维度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工作体系方面,合肥市发改委、市国资委牵头,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场景公司等,统筹落实试点工作,将试点国企重大应用创新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创新项目清单。政策支持方面,合肥将探索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及示范场景建设。考评机制方面,在遵循合理性与激励性并重的前提下,试点国企工作完成情况将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中,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将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企业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肥市属国企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合作,本次试点探索,将进一步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应用创新经验。
2024年4月1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大恒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组件智造基地电池项目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巡检。图/中经视觉 赵明 摄
明确开放创新导向
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产业焕新,是开放创新的重要目标。开放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机会,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个性化。科技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生力军,面临着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市场所需产品的挑战。为了跨越这一鸿沟,企业必须依托应用场景的开放创新,实现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有效链接。截至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共挖掘项目开放合作需求超800条,累计发布6批次市级场景清单共计451项,形成各类落地合作项目共555个,落地合作金额5.66亿元。开放创新是推动跨省跨界新技术共创的重要机制,产业链合作和供应链协同是开放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科创企业通过参与产业链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供应链协同则能够帮助企业优化库存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开放创新促进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国企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通过开放创新,市属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民企则具有灵活的市场反应和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例如,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量子加密技术,在物联网燃气表数据安全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成功实现国内首个基于量子安全技术的NB-IoT物联网燃气表的示范应用。此外,扩大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形成供需对接良好业态的积极举措,通过开放共享,企业可以减少研发的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市场环境优化等手段,共同推动开放创新深入实施。
深化跨界技术合作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要求。合肥市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促成、深化跨界技术合作,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兴技术产品应用,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近年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接近六成,2023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市场主体17.6万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万户,实现新突破。为解决科技成果落地应用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合肥围绕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力、应用场景需求供给牵线搭桥、试点先行与主体产业共建等,不断优化资源匹配,激发企业自身动力。一方面,市属国企作为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聚焦主责主业,针对发展需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提炼关键科技问题,携手进行科研突破,合作培育科技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另一方面,合肥市属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测试验证环境,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生产线上,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生态。基于此,科技产品将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检验,不断提升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化解“不敢用”“不愿用”问题。跨界技术合作与产业融合,不仅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还能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高效流通与共享,催生出独特的价值链、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作者单位系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来源/《经济》杂志
编辑/张怡 审校/陈波
审核/陈希琳 终审/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