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丨中规院西部分院:力助山城景更美

财富   2024-12-30 11:19   北京  

山城、江城、山水城,我国西部地区的璀璨明珠、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蓬勃发展的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会展之都、节庆名城,独有的山水之美、生态新姿,新时代的繁荣城市重庆,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跨越腾飞,书写辉煌的篇章。

作为中国山地城市的典范、世界温泉之都、中国火锅之都、中欧班列首发城市,重庆市近年来努力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山城”特色,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机场、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在文旅方面,积极打造城市名片,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穿楼景点、解放碑步行街等,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坚定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磁器口古镇、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底蕴焕发独特魅力。

拥有3000多年历史,巴渝文化、三峡文化交相辉映的重庆,以活力、开放、包容、创新的新形象,日益展现出西部城市的活力魅力吸引力。

如同任何工程都有规划、施工,重庆今天的辉煌和新的形象,也饱含着许许多多建设者的心血。其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简称中规院西部分院)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日新月异的重庆。图/中规院西部分院供

立足成渝
深耕西部建设“三高地”
“相濡以沫20年,规划引领着重庆的城市发展格局。”曾经担任中规院西部分院院长、现任中规院副院长的张圣海对《经济》杂志记者如此表示。据他介绍,中规院西部分院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中规院的下属四大地区分院之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重庆市政府的安排于2009年10月设立,目前在重庆市和成都市两地都设有办公室。在为国家服务、科研标准规范、规划设计以及社会公益和行业服务四项主要职能基础上,中规院西部分院坚持以国际视野和国家思维,落实总院部署、承担重大任务、开展帮扶援助、推动行业交流,深耕西部、服务全国,是西部地区规划建设领域的学术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同时,还是一流智库。

张圣海告诉记者,中规院与重庆结缘是在2003年。当时,正是重庆直辖后不久,如何打造重庆新形象、建设标志性区域成为当务之急。2003年4月,江北嘴公司联合江北区政府、重庆市规划局面向全球征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城市规划国际方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美国SOM设计公司等境内外数家设计单位应邀参与了规划方案征集。2003年7月,经过现场方案介绍、国内外各方专家评议等过程,中规院的方案拔得头筹。此后,中规院深度参与了重庆的规划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区的茶园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沙坪坝中心区城市设计、蔡家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巴南区龙洲水岸滨水区沿线城市设计;在中心城区外,则完成了梁平区城安宁片区、荣昌区城黄金大道和濑溪河沿岸地区、石柱县城鲤塘坝新区、铜梁区白土坝片区、垫江县迎宾大道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并开展了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主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江北机场枢纽地区整体交通规划设计、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等。这些工作从战略层面研究了重庆的发展定位、区域格局、城市空间格局和交通系统,引领了直辖后重庆的快速发展。

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当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站在全力推进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签署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合作备忘录》,明确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重庆市共同推进城乡建设合作战略。《备忘录》对中规院做好服务重庆和西部地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重庆设立西部分院,加强对西部开发、西部城乡规划建设的技术服务,立足重庆,服务西部。

2011年11月18日,中规院西部分院在重庆正式揭牌,也揭开了中规院西部分院立足重庆,服务四川、贵州,深耕西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新篇章。

据介绍,2016年6月,张圣海接任中规院西部分院院长后,根据发展实际,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和研究中心,并在2018年设立了成都分部,服务区域扩展到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省份以及唐山、平顶山等东中部地区城市,形成了西部分院深耕成渝、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从2019年开始,中规院西部分院还连续多年举办成渝论坛、发布成渝观察报告。

服务国家战略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据中规院西部分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肖礼军介绍,不同于其他直辖市,重庆市域面积大、地域差异大,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点。在如何平衡区域发展的问题上,重庆市委、市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构建“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构想,并作为推动全市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战略思路。中规院先后承担了“一小时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深化、主城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镇群规划,参与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持续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一大带三大”的发展格局。在编制“一小时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针对重庆地域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提出培育“一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和路径,以此塑造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引擎,吸引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生态地区人口向都市圈集聚,这一战略性的格局部署,基本奠定了重庆未来20年的发展框架,前瞻性地为后续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一区两群”重庆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中规院西部分院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工作中,提出了永川-大足-荣昌、綦江-万盛等“抱团发展”的思路。2016年,在主城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中规院西部分院认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重庆需要进一步融入区域,谋划发展腹地,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战略方向,提出了“三新三魅力”的战略举措,对区域关系、枢纽体系、产业布局和城市魅力空间等方面进行了重构调整。结合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和产业外溢趋势,优化形成“多中心、圈层式、网络化”的空间格局,重构主城都市区城镇体系,差异化培育同城化区域和战略支点城市,明确重庆第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选址。这些研究,有效支撑了后来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针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规院西部分院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总体要求,结合生态脆弱性和重要性分析,将渝东南地区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和区域基础设施四类空间;落实当时扶贫攻坚的要求,针对外来产业与本地劳动力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提出“外向产业县城集中、农特加工分散布局、物流转运向重点镇集中”的产业布局对策;结合武陵山区地形复杂、人口密度低、城镇分散的特点,提出构建“扁平化、点轴状”的城镇空间结构,并依据自然地理单元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针对两群地区,中规院西部分院在万州、黔江、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忠县、石柱、南川、梁平、城口等区县均开展了规划研究,持续落实总体规划要求,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2016年,中规院西部分院参与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同时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2021年以来,中规院西部分院落实中央要求,牵头编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推动两地共商共谋、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一系列宏观层面的规划,支撑了重庆在发展历程中找准定位、把握大势、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助力重庆城市能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重庆街头一瞥。图/《经济》杂志 刘越山 摄

以城市更新
塑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标志性和辨识度的城市区域,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西部分院总规划师靳东晓告诉记者,两江环抱的重庆,历来就是一个水码头的城市。“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于2018年发布,规划对标世界一流滨江岸线,结合“江-岸-城”山地特征,围绕长江生态和水安全、植入文创文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回归人本需求注重人性化空间设计三个方面修复江滩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了滨江人居环境,提升了江岸活力。

位于重庆沙坪坝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素有“小重庆”之称,是中心城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年游客量高达千万人次,交通拥堵、人车混杂、业态单一、新老风貌失调等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受沙坪坝区委托,中规院西部分院联合重庆大学成立多专业技术团队入驻磁器口,项目围绕古镇功能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完成了从总体更新规划到步行街景观改造等一系列更新项目,助力了磁器口片区的蝶变新生。同时,针对这个古镇“有商气没文气”的问题,专业技术团队还挖掘潜力空间,结合政府、企业和公众意见,探索内涵与外延、传承与创新“双并举”的有机更新模式,构建片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留下了今天磁器口古镇的浓浓烟火气。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库区沿线产业基础薄弱、对外交通不便、发展动力不足、人口持续外流。“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项目所在的忠县、石柱县位于三峡库区中心位置,是典型的库区欠发达地区。规划统筹“一江两岸”618平方公里的区域,按照“谋划铸魂—策划赋能—规划塑形—计划践行”的思路,为生态型、欠发达地区践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跨镇域、跨县域、跨区域,联动川、鄂、湘等周边省份,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以更大尺度的空间格局,凝练形成了“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的价值定位。

以巴蜀文化著称的成渝地区是我国战略大后方和中原地区面向欧亚大陆的扇形扇纽所在,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是诸种文化与经济资源的辐辏之处。2020年,中规院西部分院在成渝两地的委托指导下,开展了巴蜀文化历史溯源与保护传承体系研究,中规院纪委书记张立群多次强调项目的重要意义,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全程技术把控,围绕文化溯源、价值凝练、保护传承等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具体包括:一是通过“历史+空间”多维视角,溯源巴蜀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特征。二是以“大遗产观”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总结概括大山大水之邦、“红色基因”宝库、内陆开放高地、烟火宜居之城四大文化价值主题,梳理形成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多个代表性文化故事,形成巴蜀文化价值谱系,促进巴蜀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打破行政边界和“条状”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形成省市两级、部门联动的管理架构,完善区域遗产“申报—规划—管理—监测”全过程制度体系。

高效合理的交通
是世界最大山地城市发展的关键
重庆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城市,如何高效、合理安排城市交通,是重庆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中规院西部分院自成立以来即长期关注重庆的交通发展,相继参与了重庆多项关键性交通谋划,包括主城都市圈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物流枢纽研究、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两江综合交通规划、TOD发展研究等,对沿江高铁、重庆东站、重庆站、第二机场等关键通道、枢纽研究论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长期参与重庆的城市交通研究规划,中规院西部分院副院长金刚向记者讲起记忆中最深刻的三件事,一件是2017年中规院西部分院在参与轨道线网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出重庆这种山地组团型超大城市,穿山跨江阻隔导致中长距出行效率不高,如何利用好城市轨道快线,将最重要的枢纽和最重要的城市核心地区串联起来,是发挥枢纽带动、提升核心辐射能力的关键。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在工作中提出了轨道26号线,将解放碑、江北嘴等中心区和菜园坝、重庆北站、重庆西站、江北机场、正兴机场等枢纽地区连为一体,该方案经过重庆市规自局、市建委等部门的严谨审查,最终被采纳,目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第二件是重庆新机场的谋划,2012年,在重庆总规深化编制过程中,中规院西部分院开展了重庆机场总体谋划,经过多轮研究后提出,大型民航机场的建设从启动到建成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10年左右),其规划选址更需要适度超前,鉴于重庆江北机场当前发展态势,应从现在开始就启动重庆第二机场的规划选址工作,且选址建议在璧山槽谷西侧,与江北机场相协调,向西面向成渝人口腹地,目前选址基本确定,与当时西部分院的研究建议基本一致。第三件是沿江高铁大通道的整体谋划,2019年,项目组参与成渝中线高铁线路论证,认为成渝地区最重要的对外通道是沿江大通道,应该有一条自成都出发,经过重庆联系武汉、上海的高标准高铁线路。基于这个判断,他们提出成渝中线高铁在中心城区双线衔接,北线接入重庆北站,南线接入重庆站,向东直接衔接渝汉高铁,最终形成全线350公里/小时时速以上的高铁大通道。该建议已经纳入国家、重庆的相关规划中,即将实施。

15年来,中规院西部分院以国际视野和地方经验,不仅服务重庆,也服务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是西部地区规划设计和学术研究高地之一。目前中规院西部分院承担的大量的重庆规划设计都已从蓝图变成了美好现实,同时,还紧紧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足迹遍布四川、贵州、新疆、西藏、云南等地,涉及全国其他多个省区市,服务了几十个城市。从成立之初的聚焦重大战略项目引领到发展壮大阶段的服务地域和规划类型快速拓展,中规院西部分院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城乡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各类规划、设计、研究、咨询任务700余项,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6项,省级以上优秀规划设计奖30余项,实践项目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直接参与了雄安新区起步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等国家重大规划项目;直接承担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川渝黔疆藏等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渝贵乌等城市规划,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规划;承担了大量为国家部委和地方省市的服务工作,以及多项援疆、援藏、救灾扶贫等任务。目前,他们正如同以往,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崇高的社会责任,继续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前瞻建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规划智慧、规划力量。


来源/《经济》杂志  本刊记者/刘越山


编辑/刘腾  审校/陈波

审核/张军红  终审/陈颖







经济杂志
《经济》杂志由经济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一家国内公开发行的政经类新闻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