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10年来,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1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湖北省竹溪县,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总目标,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为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做出了切实贡献。
竹溪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地处秦岭东段南、巴山山脉东段北坡,县域森林资源覆盖率高,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富集,有大小河流197条。据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介绍,竹溪是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国家生物多样性重要功能区,全县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红线,这就从国家战略上明确了竹溪所承担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以及必须担负的“守井人”的政治责任,也就决定了竹溪要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竹溪要崛起,必须是绿色崛起。锚定“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总体目标,竹溪县从优势领域着力、从关键环节入手、从短板制约破题,努力让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向美,近年来,竹溪在“一城四地”五个功能定位上进行了有力探索。
竹溪是湖北省唯一与渝、陕毗邻的省际“口子县”,是通达鄂西南、渝东北和陕东南的最便捷通道,要发挥省际区域优势,推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打造人口集聚、产业集中、资源集合的鄂渝陕毗邻地区节点县城,把竹溪打造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的吸附地,聚力建设省际物流集散地。竹溪林地面积达430.5万亩,森林覆盖率83.2%,活立木蓄积量1912万m³,森林康养、林旅经济得天独厚。按照“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竹溪融入”的发展思路,竹溪把文旅康养作为首位产业,建设体系化、品牌化的秦巴山区康养旅居地。竹溪有距今2700多年的关垭夯土楚长城遗址,汉民族文化“活化石”的向坝原生态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剧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3个。其中,“武陵不夜城”文化传承发展带动消费升级,深度挖掘竹溪武陵、楚长城等历史文化,“山二黄”“向坝民歌”等非遗文化,竹溪蒸盆等美食文化,探索品牌化、时尚化、产品化等活化路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烟火竹溪、一路有戏”温情小县城,建设传统戏曲文化非遗传承发展地。
“最重要的,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建设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最为重要最是必要。”竹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师文明告诉《经济》杂志记者,竹溪县境内共有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97条,境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48种,国家级保护植物84种,近10年来发现植物新种新变种共计17个,2020年竹溪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授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明确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要保护和发展好双竹林场楠木种质资源基地、十八里长峡生物多样性资源及濒危物种群,将竹溪打造成鄂渝陕毗邻地区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繁育核心板块,这既对应省市功能定位,也彰显竹溪独特功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竹溪。刘越山/摄
地处秦巴山脉、鄂西边陲的竹溪县,水资源分布呈“南多北少”格局,且竹溪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早期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资金有限,存在对饮水安全工程与人口用水保证量不够的问题。为解决农村人口迫切关注的饮水难问题,竹溪县水利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工作方针,创造性的提出全域规划、分期建设、集中为主、分散为辅、联网共通的“五项”思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覆盖“四大建设”,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目标,能够确保到2030年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5%以上,规模化水厂服务人口比例达80%以上,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规模化水厂水源保护区划定率达100%,基本形成了城乡供水同步发展新格局。
竹溪县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竹溪县水利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明晰责任落实,明确产权界定,组建乡镇供水公司,规范全县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保障农村供水工程“源头到村头”“村头到户头”“水表至龙头”的维护与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并统一核定水价,规范收支管理。同时,还建设智慧水利,新建集供水调度、便民服务、水质监测、应急物资仓储于一体的供水调度便民服务中心,助推城乡供水集中调度、巡检、运维,提高了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和群众满意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稳步增强,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竹溪县委办公室主任喻辉向记者介绍,竹溪西汉时建置“武陵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近年来,竹溪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始终把全域旅游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实施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要素全域升级、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推动全域旅游全面起势,助力乡村振兴成势见效。截至2024年10月,全县旅游接待1252.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旅游综合收入52.56亿元,同比增长34.24%;带动全县5.7万人在文旅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1.56%。喻辉告诉记者,对标全国一流、聚焦行业领先,竹溪县鲜明提出“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发展方略,坚持把文旅康养作为县域首位产业,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文旅康养产业领导小组,聚焦“文旅+生态产业”“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城市提升”,举全县之力实施“文旅+”“+文旅”工程,持续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科技的互融互通,加快综合度假、生态康养、林旅经济、运动体验、主题研学、乡村休闲等旅游品牌建设,开发休闲自驾游、美丽乡村游、田园风情游、水上娱乐游、森林体验游,构建“全景式塑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新格局。
喻辉有着15年的基层乡镇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运用经营城市理念,竹溪县近年来以特色街区激活了文旅消费,武陵不夜城文化街区以国家级非遗“山二黄”作为文化灵魂,以“夜游”经济作为顶层逻辑,对竹溪武陵文化、“山二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等进行深度发掘、包装、利用,推出沉浸式、行进式、交互式“山二黄”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浓情四季4个版本,截至2024年10月,累计演出120余场次,线下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在武陵不夜城的带动下,“过早在东门、夜游在西关、观光在景区、休闲在乡村”的快旅慢游体系基本成型,全县宾馆酒店、特色民宿和烧烤摊、餐饮店、农家乐座无虚席,贡茶、贡米、熏豆干、土蜂蜜、黑猪肉等特色产品销售火热,发挥了文旅“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独特效应。
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竹溪县以留住乡愁乡韵为核心,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全区域布局、全旅游打造,根据县城、集镇、中心村的发展布局和生态格局,设计“一镇一品、一村一韵、一域一貌、一户一策”乡村风貌提升规划,让乡村留够生态本底、留住乡愁记忆、留下艺术品位。水坪镇大石门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由村集体与市场主体联合成立竹溪县吕小仙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大石门仙暇小镇项目,森林木屋、山地飞车、玻璃水滑、高端康养等方式,丰富了旅游业态,让“老树发新芽”。鄂坪乡乡长吴健告诉记者,该乡黄花沟村运用系统建设思维,成立“强村”公司,吸纳市场主体、能人大户、乡贤人士参与村级运营管理,整合盘活古树、河谷、土房、中药材、茶园等“沉睡资产”,引导有意愿的农户就近兴办凉皮、炸土豆、苞谷烧等传统手工作坊,同步发展“田园经济”“乡愁经济”,构建了“山上有产业,山脚有庭院,院下花成圃,溪头可露营”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了田园变游园、民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昔日的“空心村”成为当下的“网红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300元。蒋家堰镇关垭子村处于秦楚边关,依托关垭楚长城文化资源,引进重庆籍合伙人创办十堰芈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开发关垭驿站、关垭校场、露营基地、卡丁车俱乐部、赛马场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节点,实现1.3公里户外多业态项目一体运营。
文/本刊记者 刘越山
来源/《经济》杂志
编辑/张怡 审校/陈波
审核/陈希琳 终审/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