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三论积极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
运城日报评论员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风文明是乡村全面振兴之魂,是基层治理的精神支撑。积极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就要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涵养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让文明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风俗礼仪、价值观念等,虽然“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地折射乡村的精神世界是否丰盈,关乎乡村的未来发展。运城是黄河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孝老敬亲、诚信忠义是我们的文化标识。河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乡风文明的汁液,每一名河东儿女都在乡风文明的哺养中发育和成长。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绵延不绝的文化滋养,全面提升和美乡村、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要抓好移风易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仪形式,通过集体婚礼、文化婚礼、低碳婚礼、慈善婚礼等形式,将花费降下来;要大力弘扬孝老敬老、厚养薄葬等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现代生态文明殡葬理念,减少葬礼支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老龄事业,持续巩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成果,积极推广社区养老、医养服务等模式,探索建设孝老食堂、银龄课堂、助老集市,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要抓好阵地建设。
阵地窗口强,引领更有力。阵地和窗口,既要建好,更要用好。要查漏补缺,把农村(社区)该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礼堂、群众书屋都建起来,解决好阵地缺失问题;要紧贴群众实际需求,精心组织好各种有益活动,支持群众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让活动场所热起来,解决好阵地闲置问题;要对墙屋破损、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群众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进行适度改造提升,解决好阵地陈旧问题;要利用这些阵地,做好普法、科普工作,抓好反邪教、抵制封建迷信等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要抓好活动开展。
文明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涵养文明新风,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引导方式,形成长效机制,让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让邻里守望、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新风尚蔚然成风。要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围绕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非遗传承村、戏剧文化村、楹联文化村、书法艺术村等典型示范村,持续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戏曲文艺展演等群众性文娱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社会肌理、赋彩群众生活。要推广盐湖黄金水岸社区、永济电机社区等做法经验,抓好文明社区、平安小区建设,开展好道德讲堂、社区课堂、志愿服务、助学扶残等活动,密切邻里关系,提升市民文明素养,让和谐之花开遍小区。
文明生沃野,新风沁心田。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必须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既要找准推动力大的好办法,也要用好撬动性好的新办法。让我们携起手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革除陈规陋习、涵养精神家园,用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发展“硬环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本期责编:毛文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1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