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川渝两地又有新行动。101篇“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布,共促基层治理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制度》正式纳入国家统计监测制度;川渝出入境共同签署合作机制,打造川渝出入境协作便利新通道;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主持会议并讲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孵化器管理人大会在渝举行,助推新质生产力。
101篇“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布
12月16日,“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布活动在荣昌区举行。活动发布了101篇“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并邀请川渝毗邻地区的村(社区)进行成效展示,颁发纪念证书。
川渝地区共有33994个村、11670个社区,共计村(社区)45664个。其中,除8个正在筹建的社区暂未制定居民公约外,共有45656个村(社区)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川渝地区共有635个村(社区)相邻(重庆290个、四川345个),共制共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35个、涉及71个村(社区)。今年7月,重庆、四川两地党委社会工作部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社会工作合作框架协议(2024—2027年)》,要求共同开展“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布活动,推动川渝地区基层治理相互借鉴、交流交融。
今年9月,“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通知发布后,川渝地区村(社区)累计自主申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366篇,重庆各区县、四川各市州从中比选推荐239篇,经川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专家委员会审定,最终确定“川渝乡约”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101篇。其中,川渝地区共制共用的村规民约10篇,重庆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42篇(村规民约24篇、居民公约18篇),四川省村规民约(居民公约)49篇(村规民约38篇、居民公约11篇)。
活动现场,16个村(社区)带来的快板、戏剧小品、情景剧等一系列节目精彩纷呈,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
“我们社区和四川省泸县毗卢镇沙子坪村边界相邻、习俗相近,村(居)民来往频繁。”荣昌区双河街道排山坳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忠贵说,这次把两个村(社区)平时联合排演的莲枪说唱节目带上舞台,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与传统非遗相结合,其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一纸乡约是真正用起来、动起来了。
“我们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矛盾纠纷少了,滥办酒席没有了,乡村环境美起来了,还评选了许多‘好儿媳’‘好婆婆’,生活在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们非常开心。”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长岭镇山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黄学斌说道。
今年以来,川渝两地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挖掘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优秀传统和文明美德的乡约,让蕴含川渝特色和中国精神的“川渝乡约”在基层治理的大戏台翩翩起舞,实现“小乡约”发挥“大作用”、撬动“大治理”、促进“大振兴”,助力川渝共奏乡风文明新乐章,共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摘自2024年12月17日《重庆日报》06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制度》正式纳入国家统计监测制度
为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规范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工作,近日,国家统计局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制度(试行)》(国统字〔2024〕85号,以下简称《监测制度》),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正式上升为国家统计监测制度。
根据《监测制度》规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范围为重庆市的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等29个区(县)和四川省的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15个市。该制度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年报(季报)、地市(级)统计监测年报(季报),共4张综合报表。制度包含480多个指标,涉及30多个部门(单位),内容涵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旅游消费、生态环保、对外开放、人口就业与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等,为有序开展统计监测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统计监测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办公室(简称“监测办公室”)设在重庆市统计局和四川省统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制度。制度取得的统计资料主要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计监测分析,通过分析报告等适当形式在川渝两省(市)统计局网站等平台发布,并根据工作需要提供相关部门。
国家统计局制定印发《监测制度》,以国家制度形式明确监测指标,规范数据收集渠道和方式,确定收集频率和时间要求,将全面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进程,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管理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统计保障。
摘自2024年12月18日《第1眼TV华龙网》
外国人团体旅游签证可“川渝通办” 川渝出入境共同签署合作机制
近日,川渝两地出入境部门携手开展“川渝共建·机关先行”党建联建系列活动,共同签署《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机制》(以下简称《合作机制》),为两地居民和涉外企业单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此次签署的《合作机制》涵盖出入境、停居留、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全力打造川渝出入境协作便利新通道,为两地居民和涉外企业单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合作机制》提出,要持续深化口岸签证协作机制。针对有急需来华从事商贸合作、访问交流、投资创业、探望亲属及私人事务等理由,或因来华奔丧、探望危重病人等人道原因,可自主选择在川渝两地口岸入境,享受同质化口岸签证服务,不受航班降落地点和邀请地的不同限制。
同时,还需持续推动外国人团体旅游签证“川渝通办”。川渝两地将通过信息共享、资质互认、管理协同,实现川渝外国人入境旅游团跨区域旅游联动,打造灵活多元的外国旅游团入境旅游路线,建设更具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川渝联动旅游名片。
此外,有正当合理事由需在川渝继续停留的外籍人员,可就近就便向川渝两地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签证延期、换发、补发。川渝两地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经工作单位和兼职单位同意,凭相关证件在拟兼职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备案,即可跨区域兼职创新创业。
川渝两地出入境还推出系列便利服务措施,不仅让川渝两地居民可跨区域办理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及签注、往来台湾通行证及签注,还让两地居民办结时限由20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摘自2024年12月18日《第1眼TV华龙网》
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稳步推进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12月18日,成渝中线高铁井口嘉陵江特大桥正加紧桥墩建设。井口嘉陵江特大桥是成渝中线全线跨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目前该桥部分桥墩已封顶,主墩建设快速推进。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成渝时空距离将进一步压缩,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2024年12月20日《重庆日报》05版
袁家军: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月20日上午,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12月20日上午,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迭代升级“四梁八柱”,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扎实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副组长胡衡华,领导小组成员出席。
会议听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推进情况、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筹备情况汇报,研究拟提请联席会议审议的有关事项。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十项行动”,与四川务实高效合作、相互赋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力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拓展深化、公共服务共享多点突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会议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各级各部门要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指示新要求,锚定关键节点,优化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抓好工作落实,更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要突出对标对表,全面总结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成效,逐条逐项梳理进展情况,联合四川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为纵深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紧扣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等重大工作,用足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的重点任务,提升双城经济圈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能力和贡献度。
会议强调,要提早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与四川共同研究谋划储备一批服务国家需求、支撑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好做实“十五五”前期工作。要深化川渝全方位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优化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机制,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聚焦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内陆开放、公共服务和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区域联动新格局,合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
摘自2024年12月20日《重庆新闻联播》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川渝携手培育科技孵化“掌舵人”
由重庆市科技局、四川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孵化器管理人大会近日在渝举行。两地创业孵化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园区齐聚重庆,共商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共谋孵化器管理人能力提升。
据了解,孵化器管理人是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和运营的“掌舵人”,对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创新主体、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着“助推器”作用。会上,两地还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创业孵化行业协会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创业孵化行业“共享共建、互联互通、高效配置、协同发展”。现场还发布了《2024成渝地区孵化器管理人助推成果转化十大典型案例》,涉及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
孵化器管理人、重庆清研理工数智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莉介绍,未来将是孵化器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一定是“选苗在先”。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跟更好的市场运营和产业化运营单位相结合。
“成渝地区这样一个科研资源非常丰富,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非常强的特殊区域当中,孵化器管理人要把自己的一部分经验、资源沉淀出来,给更多的早期创业者赋能。”孵化器管理人、成都种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春芬说。
市科技局表示,目前我市正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创新区域,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10个以上,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超过1.2万家。
摘自2024年12月22日《重庆新闻联播》
来源:重庆日报、第1眼tv华龙网、重庆新闻联播
平台支持:华龙网党政融媒舆情中心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