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建设每周动态(第34期)

文摘   2024-12-10 11:09   重庆  

编者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川渝两地又有新行动。①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以来,一批具有辨识度、感知度的标志性成果相继涌现。第四届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创新论坛在渝举行。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超5000列,成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六次联席会议召开。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近日在渝举行,一批智能建造成果亮相。2025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重点事项清单发布。


同下“一盘棋” 川渝人大加速“双向奔赴”



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以来,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合作事项落地落实,一批具有辨识度、感知度的标志性成果相继涌现——


2025年1月1日,《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和《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将同步施行。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立法项目,条例注重从协同工作机制上加强设计,通过对社会保障服务事项、网点覆盖、应用推广等进行规范,努力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川渝地区“跨省通用”。
  

这是川渝两省市回应两地群众需求和期盼的务实之举,也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并强力推进的协同合作事项之一。2023年12月6日,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确定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开展的7项协同合作事项。一年来,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合作事项落地落实,一批具有辨识度、感知度的标志性成果相继涌现。


协同立法项目“上新” 打破新区体制机制障碍,做好法律援助实施工作“川渝协同”


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平整宽敞的道路,繁忙有序的建设工地……年底冲刺之时,川渝高竹新区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川渝高竹新区肩负的重任。为进一步打破新区内事项多层级报批的束缚,今年7月,川渝协同立法项目——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先后在四川、重庆两省市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获表决通过,并于8月1日同步施行。这意味着,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取得了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该决定系统梳理制约跨省域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设计进行放权赋能和政策协同,为新区下一步探索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法治保障。同时,根据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授权性规范和支持性、鼓励性条款,也为深化改革预留了空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川渝两省市通过协同立法方式规范、保障和促进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集成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全国毗邻地区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


对川渝文化领域的人来说,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施行,是2024年的一件大事。今年9月1日,由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的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施行,开了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的先河。通过法治手段破除川剧传承发展的瓶颈,条例的出台,暖了川渝两地戏剧人的心。


法律援助关乎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如何让这项民生工程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修订法律援助条例,助力推动两省市法律援助事项和经济困难标准互认、法律援助机构异地协作等,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健全川渝两地法律援助协作机制,推动法律援助跨区域合作,打通法律援助数据“末梢”,及时做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移送“川渝通办”。同时,做好法律援助实施工作“川渝协同”,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兜底保障功能,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为川渝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财税政策一体化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管道,在国内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研究院经济”模式;遂潼涪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集科技成果展示、创业投资服务、技术研发、校地合作、科技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展现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成效……今年6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组织川渝25名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前往川渝两地21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企业服务平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运营、科技创新等方面情况和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零距离的探访,让代表们深刻感受到川渝两地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同时也达成共识:必须进一步优化川渝地区国家高新区布局,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资源,促进高新产业、高端人才资源向成渝中部地区转移聚集,引领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实现崛起。调研后,川渝人大联合起草了专题调研报告和《关于推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四川高新技术企业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和高企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建议》等建议,经川渝两省市党委同意后,联合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目前正在办理中。


持续深化的代表合作范例,还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重庆代表团共同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的建议》。这条建议从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支持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段航道整治提升、高位推动嘉陵江井口枢纽建设、提高长江上游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4个方面,呼吁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长江上游地区航运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建议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和三峡集团等办理。目前,交通运输部已书面函复,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推进财税政策一体化是破解跨区域发展难题,实现川渝高竹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3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赴重庆市渝北区、川渝高竹新区联合开展实地调研。5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听取和审议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财税政策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督促两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全力支持、稳步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高质量发展。


持续探索交流合作新模式 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协同联动助力川渝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10月,2024年川渝部分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在四川广安市小平干部学院开班。为期5天的培训中,代表们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川渝两省市人大代表履职实际开展了深入学习研讨。这也是两省市人大常委会首次联合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培训。


探索川渝两地工作交流合作新模式,拓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渠道,川渝人大各个层面协同不断——


4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携手开展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双方就联袂做好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炼巴蜀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提升巴蜀文化的表达能力、吸引力与凝聚力,联动打造高品质文旅景区和产业项目,推动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表示,要做好立法协同和联动监督,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赋能添彩,用文化力量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0月,四川省人大民族宗教委、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外委联合调研座谈会暨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根据合作协议,川渝人大将在民族宗教领域开展协同立法、联动监督、联合调研等深层次合作,并建立情况通报、定期会商、协同工作等更有效的常态化机制。此前,两省市人大首次开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联合调研。


9月、11月,川渝人大农委分两个阶段在重庆开州区、万州区、荣昌区和四川开江县、隆昌市等毗邻地区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建鱼米之乡”协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进开江县“田城·稻渔之窗”、开梁合作示范园区、开州区大进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及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隆昌市金鹅街道光辉村田铺湾聚居点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调研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并在隆昌市召开座谈会,交流并签署关于协同联动助力川渝乡村全面振兴倡议书。双方将进一步拓宽合作范围,持续加大合作力度,健全协同机制,激发协作合力,在立法、监督、代表、调研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川渝人大涉农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摘自2024年12月5日《四川日报》04版



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超5000列 成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要求重庆、四川两地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作为两地合作的示范样板,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已超5000列,成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第二届中欧班列(成渝)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近日在重庆举行,大会以“互联互通 · 开放共享”为主题,来自全球物流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享通道建设成果,共谋合作发展新机遇。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实现了价格、规模、政策“三协同”和品牌运营、协商机制等方面“五统一”,年度开行量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预计今年将超过5700列,继续领跑全国。


“成渝携手建设中欧班列,取得了如此卓越成效,让我们感到欣喜,也提升了我们合作的信心。”德铁承亚国际货运代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弗兰克 · 修尔彩说。


在开行“质”和“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中欧班列(成渝)的“朋友圈”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已推出“泰国经成渝到达欧洲”、“越南经成渝到达欧洲”等多条双向快班线路,实现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紧密无缝衔接。同时,中欧班列(成渝)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快速班列的开通,更是为成渝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条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运输通道。


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太平介绍,连接亚洲至欧洲的快班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开行,将进一步与成都平台公司共同推进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


现场,中欧班列(成渝)还与多个地区及行业的合作伙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成都港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庞建华说,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致力于推动跨里海中欧南线国际运输路线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以成渝为中心的亚欧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提升枢纽产业集聚效益。


重庆物流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勇表示,将把通道班列和产业相结合,促进重庆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把通道之间,包括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长江水运几个主要核心的通道互联互通,推进重庆整体集疏运体系建设。


摘自2024年12月6日《重庆新闻联播》



第四届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创新论坛在渝举行




12月6日,作为2024年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第四届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创新论坛暨“巴山渝水·和美乡村”展在重庆举行。本次论坛以“传承发展·创新利用”为主题,共同探索古镇古村落保护路径,共同致力于川渝两地村镇建设创新发展。



川渝两地传统村落保护成效显著


重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是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的创造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31个传统村落、55个历史文化名镇、48个历史文化名村以及11个历史文化街区、829处历史建筑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有5个区县被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市级示范点10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命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培育了巴渝传统工匠820名,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体馆)5个、开展了传统村落文化进校园活动,初步形成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体系。


四川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31个、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396个,同时也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6个、历史名村15个、省级传统村落1165个。近年来,四川开展了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统筹安排省级专项财政予以支持;出台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制保障;制定了《四川省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两地住建部门还举办了两届乡村设计大赛,开展了2024年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建成了一批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下一步,川渝两地将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建巴蜀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立川渝乡村建设工匠、传统建筑工匠名录,探索互训互认机制,以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为抓手,共建巴蜀历史文化走廊,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专家分享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经验


古镇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如何做好川渝两地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四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为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带来了题为《千碉楼之国与田园香巴拉》的主题演讲。他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刚刚完成的两个集中连片示范区项目。他说,乡土建筑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当地的实情做改造,也是为了体现地方自豪感的文化要素。在具体手法上应强调传统和现代的结合,通过视觉和触觉、材料与空间,做到让传统更加传统,让现代既有存在感又能服务于传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高朝暄带来了题为《北京市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应用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建设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依托传输网络、计算和存储、感知设备等来实现硬件的支撑,在数据层层面需要进行精准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记录和保存,对于数据实时更新以及多元数据的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托物联网、地理信息和知识图谱等应用相关支撑,最终才能实现传统村落数字化的应用。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能够真正推动传统村落的智慧化建设管理,实现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查、科学规划决策和资源统筹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兵带来了题为《村寨之美、美美与共》的主题演讲。他说,我们既然要求守住村“原貌、原住、原味”历史风貌,又要催生出“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村落产业,秉持“小尺度、渐进式、本土化”的有机更新理念实现传统居民历史形态与现代化居住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体”激发村落发展的经济活力,探索多元化保护发展的途径。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董莉莉带来了题为《AI赋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的主题演讲。她说,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际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用脚去丈量、用手去绘制,会存在耗时长、效率低、人力多、成本高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AI时代如何利用AI去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和节省人力,使得传统村落与保护发展的规划设计更高效,真正能够服务到乡村。


论坛现场还开辟了专区搭建特色体验空间,对传统村落民俗、传统建筑构件及木作工具、数字化保护利用等村镇工作进行了创意展示。


摘自2024年12月6日《重庆之声》



川渝人大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六次联席会议召开



经川渝两省市党委同意,根据两地人大常委会定期会商机制,12月5日至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六次联席会议在四川省泸州市召开,会商2025年合作事宜。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炯,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雁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四川省人大经济委、监察司法委、城环资委,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农委、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作了发言。会议确定了2025年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事项共8项。2025年,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拟围绕养老服务、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江保护、农业特色产业等8个方面加强协同立法,开展联动监督,强化代表互动。


会议指出,一年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中央部署和两省市党委工作安排,全力推动议定合作事项落地落实、开花结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积厚成势新阶段贡献了人大智慧力量。


会议强调,下一步,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使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共同责任,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思想持续深化合作,汇集民智民力推动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取得更大标志性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助力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要聚焦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共同目标,深化拓展川渝人大协同合作新机制,推动两地人大工作理念、思路、机制、方法全方位互鉴,推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全领域交流,在两省市党委坚强领导下,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前往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以及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泸州容大智能变速器有限公司和春江酒城嘉苑养老社区调研。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张鸣、屈谦、莫恭明、欧顺清、赵世庆、周少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罗强、祝春秀、彭琳、宋朝华、王菲、刘坪、何礼、贾瑞云出席会议。


摘自2024年12月7日《重庆日报》01版



一批智能建造成果亮相川渝住博会专题展





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近日在渝举行,住建成果展、智能建造主题展、建筑机器人专题展等丰富活动,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住建领域新成果。


走进“川渝住建成果展”,不少应用在“好房子”上的新技术惊艳亮相。


在常温条件下,这块玻璃是透明的,模拟环境超过25度,它就会变色、雾化,起到遮阳、隔热的功能,已经应用于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各大综合体项目的这种玻璃,每一块都可以设置从零下二十度到七十度的变色温度。


重庆禾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简福成介绍,变色以后可以隔绝96%以上的红外线和99%以上的紫外线,这是全球首创的热致调光材料粉体的合成关键技术。


2022年,住建部批准重庆、成都等24个城市率先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智能建造主题展”就集中展示了一批试点成果。眼前这个“蜀安号”盾构机,是国内最大直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已用于成渝中线铁路项目施工。


中铁二局成渝中线蜀安隧道总工邹坤秘说,搭载了渣土改良系统、自动化测量监测系统以及超前地质预报等20余个系统,实现自动驾驶,自动测量,自动纠偏等功能。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赛、会、展、论”为核心,辅以发布、签约、路演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双城经济圈住建领域的创新创造成果。


市住房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杨修明表示,本届川渝住博会,共同遴选、发布了第二批川渝两地城乡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共25项,并和川渝高竹新区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建设科技发展与信息中心签订三方战略协议,推动一批前沿建设技术应用,组织实施一批示范企业和试点项目。


摘自2024年12月7日《重庆新闻联播》





2025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重点事项清单发布



12月5日,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工作推进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会上发布2025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重点事项清单。清单显示,2025年,川渝两省市将开展深化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建设、举办农业综合性博览会、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战略合作等8项重点事项。


合作园区是川渝两地深化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接下来,双方将安排资金支持船山—潼南、武胜—合川、合江—江津等3个合作园区巩固提升。加快谋划宣汉县与城口县和开州区、开江县与梁平区等7个毗邻地区合作园区落地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高质量发展。


围绕“天府粮仓”“巴渝粮仓”建设,双方将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合作,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集中示范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依托渝遂绵优质蔬菜、道地中药材、名优茶、长江上游柑橘、长江上游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带,联合申报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此外,双方将围绕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协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共同发展休闲农业。


今年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第四年。截至目前,两地共同打造的荣昌—隆昌、大足—安岳、梁平—开江3个合作园区落地项目247个,园区农业总产值58.41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较2021年增长5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拓展,5个涉农领域川渝电子证照互认事项进入第一批川渝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清单,3个涉农领域“川渝通办”事项进入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两省市共同承担国家农村改革任务数量50余个,居全国第一。


摘自2024年12月8日《四川日报》01版



来源:四川日报、重庆日报、重庆之声、重庆新闻联播

平台支持:华龙网党政融媒舆情中心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