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川渝两地又有新行动。资源共建共享,川渝社会组织已达6.2万家;川渝实现跨省市“云迁移”,将“市域办”拓展为“川渝办”,打造全国先进样板;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警务合作领导小组第五次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全面推进川渝警务合作;成达万高铁重庆段首座千米隧道贯通,全线迎来又一关键性施工节点;2024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专家学者共话教育。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资源共建共享 川渝社会组织已达6.2万家
2024年川渝社会组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渝举行,会上川渝两地民政部门签订了社会组织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两地社会组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新模式。据了解,川渝民政部门已全面建立“省—市—区县”三级交流合作机制,两地社会组织也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小勇表示,川渝两地总共有社会组织6.2万家,占全国社会组织占比大概在7%左右。下一步,准备要搭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能力提升机制、深化融合交流机制,形成两地相互赋能、深度融合、量质共生的一个格局。
摘自2024年12月9日《重庆新闻联播》
13天→3天!重庆助力企业“快速迁移”
12月10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举行深化企业迁移登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
会上介绍,重庆在实施企业迁移登记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后,办理时限由13天缩短为3天。目前,重庆市已有1130户企业快捷办理了跨区县迁移。
“本来我们公司预留了1个月的过渡时间来筹备办理公司执照、税务、社保这些迁移的事务,没想到我们只在网上填了江北的新地址,政府只用了一天就帮我们全都搞定了!”重庆锦似春商贸有限公司老板刘女士11月从重庆市璧山区便捷迁移到江北区后,为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点赞。
重庆市政府网开办企业“一网通”页面截图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推动企业跨区域便利迁移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过去,企业迁移需要分别办理登记注册、税务、社保和公积金等多个事项的注销、变更、新设。
今年7月,国务院将企业迁移登记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市场监管总局迅速部署推动企业跨区域迁移和经营便利化改革。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人力社保局、重庆市税务局和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跨事项一站办理、全区域跟踪问效,将“单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多环节”精简为“单环节”“少跑动”迭代为“零跑动”,实现市域范围内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办理环节由8个压减为1个,申请材料由12份减少为5份;跑动次数从9次压减为最少0次(全程网办),办理时限由13天压减为3天。
不仅如此,重庆还与四川实现了跨省市“云迁移”,将“市域办”拓展为“川渝办”,系统构建川渝企业迁移登记“一次提交、一地受理、云上流转、无感落户”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先进样板。
重庆洪崖洞和成都宽窄巷子。图: 重庆城市影像师张坤琨 成都发布
具体而言,经营主体向迁入地登记机关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完成迁移和变更登记(备案),跑动次数由3次压减至1次。
●两地业务平台数据交互
将两地经营主体迁出全量化数据由“手动传输”迭代升级为“云上传输”,迁出地登记机关办理经营主体登记档案迁出后,涉及该主体的基本情况、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涉企信息,即可通过交互平台共享至迁入地登记机关。
●搭建企业档案数据库
截至目前,完成川渝两地740.86万户企业、5.01亿页档案的扫描入库,构建“一企一表一档”数据联动机制,实现电子化登记档案跨登记机关在线查阅。
●在“川渝通办”专区新增“云迁移”模块
迁入地登记机关作出迁入登记后,可在线向迁出地发送调档函,并在系统中自动发起纸质档案限时移交提醒。申请人也可实时在线查询各部门办理进度及结果。办理时限由原来的9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迁移效率提速67%。
目前,已办理川渝两省市企业“云迁移”78户。
摘自2024年12月10日《重庆发布》
全面推进川渝警务合作纵深发展创新突破
12月11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警务合作领导小组第五次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围绕服务和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这一主题,共商两地警务合作发展新机制,共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发展。重庆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安疆,四川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叶寒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川渝两地公安机关要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守护公共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创新户政管理、道路交管、出入境管理、网上政务等服务,切实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造更加优质的服务环境;紧扣“专业+机制+大数据”关键性任务,合力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警务机制、深化大数据实战,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围绕维护安全稳定、推动社会治理、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新机制、形成更多有影响力的新成果,共同打造现代警务合作新样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双方围绕加强治安联防联控、深化禁毒缉毒执法协作、全方位拓展刑事侦查合作、推动执法办案一体联动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川渝警务合作纵深发展、创新突破。
摘自2024年12月13日《四川日报》03版
成达万高铁重庆段首座千米隧道贯通
12月12日上午11时,伴随着最后一声爆破,成达万高铁石坪村隧道顺利贯通,这是重庆段首座贯通的千米隧道,标志着施工人员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全力奋战,全线迎来又一关键性施工节点。
石坪村隧道位于开州区岳溪镇石坪村至青星村东部间,为单洞双线隧道,设计时速350公里,隧道全长1889.28米。
“全隧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大。”中铁十一局成达万高铁开州工区总工蒲俊吉表示。全隧均为Ⅳ级和Ⅴ级围岩,含有泥岩、微瓦斯、缓倾岩层等不良地质,且埋深浅,最小埋深约3米。
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通过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钻机等探测技术手段,探测隧道岩土体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提前掌握前方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
不仅如此,该隧道为微瓦斯隧道,项目部通过实施瓦斯自动检测和人工检测相结合,对隧道内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动火审批和通风管理;项目部配备了湿喷机械手、大跨度针梁式液压仰拱栈桥、防水板安装台车、智能数字化浇筑衬砌台车、养护台车、轨行式液压水沟电缆槽台车等大型机械化工装,形成机械化智能建造,大幅提升施工安全质量水平,确保了隧道如期贯通。
“隧道贯通,吹响全线百日大干、决胜全年的冲锋号。”中铁十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仰拱二衬施工,为无砟轨道施工创造条件。
成达万高速铁路,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遂宁市、南充市、达州市和重庆市万州区的高速铁路,是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东向出川的重要快速便捷大通道。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全长477公里,全线建成通车后,将在万州与郑渝高铁相连,形成成都直达京津冀的快速通道;并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相连,形成川渝连接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快速客运通道,这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自2024年12月13日《重庆日报》05版
2024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论坛在渝举行
12月14日,2024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论坛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两江校区举行。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院士报告、圆桌沙龙、成果发布等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融汇‘教科人’,赋能‘数字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在主旨演讲中称,在数字化时代,如何主动求变、以变求强、以变求新,如何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数字时代川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刘宴兵说,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他还提到,除了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的示范作用,还要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系统自身的数字化变革,带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水平提升。今年,重庆教育系统瞄准群众入学手续多、排队长等急难愁盼问题,在“渝快办”上线了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通过协同9个市级部门,联通13类2500余万条业务数据,实现11类人群子女“线上零材料、零跑动入学”,累计服务全市52.9万个学生家庭,群众满意率达99.2%,被国务院认定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我市还将迭代智能场景,深化川渝协同,进一步提升群众体验感,努力办好更多民生实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
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新生人口在不断减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这就需要我们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调整专业结构。
李志民说,高等教育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目前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但是全社会还是精英教育思想。高等教育需要多样性,满足不同孩子成长的需求;第二,人类正快速进入数字化时代,但教育观念仍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第三,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生存层次,如果大家都在这个层次上理解教育,教育就会无限卷下去,如果把教育放在生命意义这一层次,教育才有无限的可能。
“人生是旷野,但我们今天把所有的孩子都放在考试的轨道上。”李志民说,这也是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义所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荣:
要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在院士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荣带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此前大学生、研究生送外卖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一个评论说得很对,那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学到真本领。”谭建荣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要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掌握高水平技能的人才。
谭建荣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有4个特点,即由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增强现实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发展到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发展到深度学习技术,这就形成了几个典型的综合交叉领域,比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
“这些内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谭建荣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鲸:
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鲸以《教育科技人才赋能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作报告。他从教育与数字化转型、科技与数字化转型、人才与数字化转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展望与建议6个方面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融合将更加紧密。”陈鲸认为,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科技将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而人才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论坛还举行了“两江数字经济产教联合体”启动仪式,该联合体由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牵头,联合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庆腾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两江新区头部企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将以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根基,促进“产、教、科”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创新人才,助推重庆两江新区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论坛由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工程科教战略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摘自2024年12月15日《重庆日报》03版
来源:重庆新闻联播、重庆发布、四川日报、重庆日报
平台支持:华龙网党政融媒舆情中心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