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江河之上》不仅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因其深度挖掘和艺术再现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备受瞩目。
“环境”与“司法”
两个主题都有挑战
现实主义剧作中关于百姓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故事居多,但以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为切入口,展现众生百态的剧并不多,最近几年才偶有出现。
在《江河之上》的创作中,主创团队特地选取了“环境”与“司法”这两个并不常见的主题,通过对两者的结合,创作了一部鲜有的创新现实主义作品。该剧编剧、导演周亚平表示,原创一部这样的电视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两个主题都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
“幸运的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中国环境司法改革之江苏实践’的探索,让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心里的关于法官、环境、司法的故事有了现实的抓手。这为《江河之上》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的角色也因此跃然纸上。”
聚焦长江流域
“关系”是永恒创作元素
环境是一个大概念,天南海北都有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状况,《江河之上》选择聚焦于长江流域为故事背景,正是因为这里有着最尖锐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命题。
从大力发展经济到提出生态优先,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跨越。周亚平了解到,关闭一家工厂的背后是需要吃饭的老百姓,污染一条河流的背后同样是需要吃饭的老百姓。“‘经济与环境’的课题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剧本创作里。”
“关系”是剧集创作中永恒的元素,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中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因此,虽然‘环境’主题看似冷门小众,但里面蕴含的复杂‘关系’却是彼此能共情的人间冷暖。”
一个个问题和问号
形成了剧里的故事
《江河之上》并不单纯讲述环境保护,“司法改革”是这部剧最大的故事主线。主创团队希望通过展现“环境司法改革之路”,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
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法官在其中做了怎样的法治思考?各个司法单位做了怎样的磨合?法条和审理的制度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一步步推行出来?这一个个问号形成了《江河之上》的故事。
《江河之上》展现了每一次新理念的提出,不是大家都拍手称赞的愉悦过程,而是思辨碰撞摩擦出的艰难成果。“这是一条未曾有人走过的路:这里面有黑恶势力的阻拦、有渴望提高收入的老百姓的不理解、有政府层面在经济与环境中的艰难抉择……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这里面的挣扎便是我们故事最吸引人的冲突。”
电视剧《江河之上》剧照
赴一线调研
选真实案例作为改编基础
周亚平介绍,创作前剧组得到了宝贵的赴一线调研机会。“我们游走于曾经的‘案发地’,目睹正在修复的土壤,看过江河的壮美,以及已经充满生机的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主创团队熟读第一手的卷宗资料,最终创作出七位核心角色:充满理想主义和勇气的省院行政庭法官罗远、恪守法条十分严肃的中院刑庭法官林海岚、接地气擅长中庸之道的基层民庭庭长耿念、活跃在改革前线的老法律人曲和平副院长、对环境保护有独特见解的环境工程副教授夏未冬、信奉极端环保主义的公益律师苏卓,以及为抓经济发展兢兢业业却步入歧途的副市长戴崇光。
与此同时,剧中选择了20个真实案例作为改编基础,案件被告从跨国集团到普通老百姓。“因为取材真实,故事的根基更加沉稳有力,避免了职业剧里的悬浮和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