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最催泪的一场戏进入电影《灿烂的她》。
法庭上,“假孙女”李斯然(刘浩存扮演)本来已经拒绝申辩,接受任何对她的指控,那不是勇敢的苏格拉底面对雅典的指控毫无惧色、反戈一击,而是一个卑微的小女孩面对生活的戕害已经麻木到无语凝噎、无力反抗。但是随着奶奶(惠英红扮演)出庭作证,李斯然的内心防线瞬间被击溃,不再是那个蜷缩一团、自我保护的刺猬,她声泪俱下,心酸、悔恨、感动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层次的哭戏中,我们看到了人物波澜起伏的内心,并与之产生深深的共情。
法庭代表着真相,这意味着,前面的剧情必定有着虚假的成分。
电影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奶奶走失孙女,从此踏上十多年的寻找之路;另一边,孙女多年来饱受苦楚,最终逃离魔掌,回到奶奶的身边。乍一看,以为这是类似刘德华演的那部打拐电影《失孤》。但实际上并不是。剧情一波三折,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到的真相都是有限的。我们本以为孙女的失踪是拐卖,结果却是被生母带去新的家庭;我们本以为继父虐待孙女,结果却是生父;我们本以为孙女嘉仪这几年一直被逼着从事盗窃、虚假卖药直播等违法行为,过着悲惨的生活,结果却是嘉仪早已去世,假孙女斯然借着她的身份在过着阴暗的生活。
真孙女徐嘉仪很早的时候就死于一场车祸,这是不幸的;而假孙女始终以假身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外在和内在两方面都处于悲惨境地,同样不幸。电影基于人物视角,呈现出的是一出黑暗无边的场景。而随着剧情的展开,黑暗之幕也渐次被撕开,光明一点点渗透进来。无论是人物的外在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开始有了阳光。
这样的叙事结构就如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大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回忆录《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表皮,逐渐接近事情的真相。
电影是细节的艺术,也是光影的艺术。《灿烂的她》中通过“画画”这个细节,很好地把光影与叙事结构、电影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是海边小镇一幅奶奶和孙女相依为命、其乐融融的画面。虽说父亲的早逝、母亲的离去,给这个家庭留下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总体而言,这个家庭依然是乐观、充满希望和童趣的。孙女喜欢画画,对色彩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要用彩笔把奶奶的头发描绘成蓝色,此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黑暗随之降临,一次平平常常的逛街,一回头,孙女在儿童摇摇车上被人抱走,悄无声息。
撕心裂肺的奶奶踏上了漫长的寻找之路。奶奶的生活被一种深深的痛苦和愧疚彻底囚禁,奶奶的头发逐渐发白,并不是孙女心目中设想的蓝色。
所以,当孙女(实际上是假孙女)逃出违法圈子,回到奶奶的怀抱。可想而知,奶奶有多高兴,她的全部生活开始有了亮色。
假孙女同样喜欢画画。但是和真孙女不同,她的画充满了阴郁。哪怕是用口红画画,呈现出的依然是冷酷的色调和意象。艺术是心灵的镜照,在奶奶的关心下,假孙女的生活开始品尝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爱的滋味,于是画风也开始慢慢变了。从开始浓郁得化不开的极冷风格,到逐渐有了暖色调,到最后是童话般的绘本风格,色调更加饱满了,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境与画面的变化,产生了很好的互文关系。
特别是,假孙女给奶奶的脸和头发重新涂上蓝色。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她明白了,蓝色是大海和天空的颜色,代表着自由。这不仅仅是自己的自由,也是奶奶的自由。奶奶一直被两件事双重束缚:一件事是她的儿子,喜欢画画而不得,被奶奶逼着从事渔业,最终葬身大海;另一件事就是,孙女的走失,让奶奶的时间也仿佛走失一般,墙上的日历始终定格在走失的那一天。
假孙女在奶奶的爱中,学会了爱自己、爱奶奶,这让奶奶从束缚中走出,也让她自己从阴暗中走出。她被爱感动,拒绝盗用奶奶的钱,哪怕那钱就是给她的;她勇敢揭露自己的生父为了骗保、让自己盗用真孙女身份的违法行为,从假身份的阴影中走出来,接受真实的自我;她拒绝接受奶奶的资助去大城市学习画画,从被胁迫的违法行为中走出来,接受法律的审判。
如果欺骗、隐瞒、胁迫、虐待等等不幸,是压在她身上挥之不去的黑暗,那么奶奶的爱,以及她自己的勇气和回补,就是驱散这些黑暗的光。阴暗不再统辖心灵,爱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
灿烂的“她”,是奶奶,也是孙女,更是每一个从生活的泥泞中走出来、走向前的勇敢女性。
作者:莆田税务 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