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个人而言,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基于大量历史资料创作而成,没有普通小说的天马行空,更多的是写实和描述,以及作者的客观解读。每当读到熟悉的历史人物,总有一种老朋友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亲切感和追寻感总能唤起那一丝丝珍贵的回忆,在历史长河中品读他们的人生故事真是一种乐趣。通俗的历史读物,除却了文言史料的拗口难懂,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填充了我的业余时光,《这里曾经是汉朝》陪伴了我八个月有余,当“全书完”出现时,还略有一丝不舍与意犹未尽……
提及汉朝,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刘邦项羽楚汉争霸、汉武帝的“大一统”、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张骞的出使西域、蔡伦的造纸术、王莽的篡汉夺权、刘秀“光武中兴”……在我翻开这套六册书的大部头之前,我对汉朝也仅有这些印象。可当我翻开这部书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宏大的王朝、这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王朝、这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大王朝。它的兴衰成败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有时仿佛近在眼前,一种身临其境的即视感油然而生。
一部汉史
首先是一部民族史
通读完整部汉史就会发现,汉朝几乎每一个时期,都在与周边的民族打交道。事实上,汉朝周边环绕着不少其他民族:北有匈奴、鲜卑、乌桓,西有西域诸国、羌族、月氏,南有南越、西南夷,这些民族或有着自己的政权、或有着自己的部落,它们与汉朝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甚至是直接的敌对关系、常常骚扰汉朝边疆,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等等明君英主的带领下,对内发展生产、遵从儒家、统一文字、提升教化、任用贤才、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运用多种手段征服其他民族、巩固边疆,最终打垮匈奴、征服百越、收服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的“和亲、征伐、迁居、编籍、同化”等等有效方略,更是成为了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葵花宝典”,“华夷”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确立和加深,甚至汉族都因汉朝而得名。读到此,也许才会真正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文修武备,更是极为珍贵的民族自信、民族自立、民族自强!
一部汉史
也是一部外戚史
外戚的存在,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最后汉朝灭亡,都是左右汉代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甚至东西汉分段也是拜外戚王莽所赐。开国元勋樊哙、“封狼居胥”的卫青霍去病、一手打造“昭宣中兴”的霍光、“伏波将军”马援、“燕然勒石”的窦宪等等是有功于汉朝的外戚名臣,他们辅佐明主,尽力而为,在汉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汉朝中期以降,外戚势力逐渐失控,其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大多短命,其子尚幼、不能主政、依靠母后辅政,且废立之事颇多,皇权自然旁落直外戚手中。篡权夺位的王莽、家财“三十余亿”的梁冀、汉末“引狼入室”的何进等人,无一不是著名的外戚权臣,他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贪得无厌、又与宦官勾结、欺压幼主母子。其实,封建王朝的权力蛋糕就那么大,皇权与外戚势力构成反比例关系,皇帝年轻有为,自然拿捏外戚如棋子,如汉武帝对待卫青、光武帝对待马援;若皇帝尚幼,则外戚欺压皇族之事颇多,无一例外地严重破坏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秩序。虽说部分外戚能有一些贡献,但多是大汉王朝的蛀虫。
一部汉史
更是一部英雄史
战争几乎贯穿了汉朝四百余年的历史,这其中有对外的征伐,有对内的平叛,有刘氏江山从分崩离析到重新一统全国。有战争必有胜利者,有胜利者必有英雄。当读到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班超、赵充国、马援、吴汉、窦宪、皇甫嵩等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时,再辅以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平七国之乱、“飞将军”、封狼居胥、制霸西域、南征百越、燕然勒石、平黄巾之乱等等如雷贯耳的战绩,拒敌于国门之外、救国于危难之间,不得不感叹,真男子汉、真英雄也!可是,当继续读完整段历史就会发现,这些英雄同时期也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战将,如李广利、李陵、赵破奴等等,他们曾经也都舍身沙场、有功于汉朝,但他们在战败后却没有坚定自己的民族信仰、而是低头折节、选择投敌,自然就被后人所唾弃,相比之下英雄的胆气,更令我佩服!曾经我也因为一些英雄没有善终而悲伤,也会因为一些战将选择投敌而惋惜,但历史正是如此,有跌宕、有起伏、有兴衰、有成败,正是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与一首首败者的贬歌,谱满了汉史这部宏大的乐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前世之事,后事之师。四百年间的波澜壮阔,四百年间的兴衰沉浮,是那般地撩拨人心、动人心弦。感谢月望东山先生将一个大王朝的恢宏气度浓缩于六册书来给我们评析、评判、评价。你我更是何其有幸,能在笔调诙谐和通俗易懂中品读两千年前的云烟往事,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民族的过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升历史修养,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历史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展望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端一杯清茶,捧一部汉史,阅往事、读人物、品时光。
作者:晋安税务 杨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