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开春退休后仍笔耕不辍。
今年10月,杜开春中篇新作《灶王》发表。
杜开春长篇小说《脉象》受到福建文学界关注。
本报记者 叶生成 通讯员 廖伟芳
国家税务总局南安市税务局退休干部杜开春年轻时就是大家眼中的“文艺青年”,在税务岗位兢兢业业之余,在文学天地里也是笔耕不辍,在不少报刊发表过作品。之后,他又潜心小说创作,并在中长篇小说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2022年底,他的长篇小说《脉象》被《福建文学》年度长篇小说专号采用,受到福建文学界关注。最近,他的中篇新作《灶王》又在今年第10期的《福建文学》上发表。
工作之余种下文学的种子
1982年,杜开春穿上税务制服,开启了40余年的税务生涯。在山区税务所,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税收事业默默贡献力量。到了夜晚,热爱文学的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宿舍,与书籍相伴,沉浸于文字的海洋。随后几年间,他开始尝试创作,并很快在《泉州晚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虽然只是“豆腐块”,却坚定了杜开春继续创作的决心。“觉得自己就像水田里的稻子,正扬花抽穗,很有成就感。”他说。
2013年,杜开春以《祖父的故事》为题完成系列短篇小说。从报纸文章到完整的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之路迈出了重要一步。后来,这部作品获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三等奖。此后,在工作之余,杜开春通过参加文学研修班等形式,不断汲取知识、提升笔力,陆续开始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等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
退休前两年,杜开春在长篇小说创作上迎来了“开春”时节。因家学渊源,对中医有一定了解,他决定将中医融入创作过程,根据中医“八纲辨证”理论创作出一篇长达15万字的长篇小说《脉象》,于2022年底在《福建文学》发表。《福建文学》一年只发3部长篇,而投稿量有70多部。对杜开春而言,这是巨大的鼓舞。当年种下的文学种子,如今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他说,《脉象》的创作来源、创作背后的故事,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他希望作品能够给他人带来希望,留下一点温暖。
《福建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石华鹏对《脉象》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部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以及丰富的中医知识呈现是其两大亮点。文中以“八纲辨证”为章节名,结构严谨且富有创意,病症、药方等中医元素的融入自然流畅,仿佛一位中医行家在讲述故事,极具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用闽南话腔调的书写也非常有地方特色。
退休后继续用文艺装点人生
今年3月退休后,杜开春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去安享晚年,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创作。他经常会漫步在闽南的大街小巷,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寻找着新的题材和灵感。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此前还不成熟的中篇小说《灶王》进行了修改完善。《灶王》讲的是一个红色题材故事,从抗日部队的炊事班挖灶切入,讲述了“灶王”对一支部队的重要性。
杜开春说,这部小说源于朋友讲述的一个真实事件。改革开放初期,南安化工厂煮盐酸的灶坏了,请来省城的工程师都没修好,厂长偶然遇到村里一个修灶的农民,这人去弄了两下居然给修好了。原来,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土灶”实则技术含量很高。后来,杜开春就把这个修灶的故事移用到了抗日战争年代,并把闽南的民俗结合了进去。今年10月,《灶王》发表,被评价为“为读者呈现了别样精彩的抗日故事”。
眼下,杜开春计划写一些反映人性美的短篇小说。各种篇幅都尝试过后,他觉得还是短篇最难写,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有新的突破。此外,他还醉心于摄影和作词,在文艺道路上不断探索。
这些年来,杜开春对文学的热爱影响了局里的一些年轻人,他们看到一位前辈在工作之余,凭借热爱和勤奋,将梦想照进现实,在另外的领域绽放光彩。有人开始像他一样,在专注税收事业的同时,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声音。杜开春说,他很高兴自己能给年轻人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他会继续“老有所乐”,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美好,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
来源:《2024年11月18日中国税务报》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