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海魂4484即可免费订阅
怀着对老部队的怀念、对战友的思念。回忆曾经的军旅人生, 那些年,那些事...,传承六团历史,传递正能量,战友再携手!
沙河街老营房
------海军工程兵建筑第六团加修连调防九江纪实1970年3月初,加修连从秦皇岛调防九江。因我连人员、机械设备较多,初到九江并无合适的地方进驻,只好临时住在离九江火车站不远处长江边上一个废弃的发电厂。电厂里面尽是残垣断壁,碎砖破瓦,没有一扇完整的门窗。官兵们无怨言,一齐动手清理杂物,供水输电,将设备拉进厂房。地就是床,打开背包就是铺,全连官兵就算‘安家’了。当时的连长何敏定,天津文安县人,1960年入伍;指导员王占敖,河北任丘县人,1960年入伍;副连长曹致国,江苏阜宁县人,1960年入伍;副连长张国友,河北乐亭县人;副指导员阮伯星,湖南安化县人,1964年入伍。一排长高广钱,二排长谢建军,三排长李寅元,技术员陈元德,会计陈萼丰,司务长赵福昌。连队从秦皇岛出发前,大家都以为南方的气候暖和,身着单衣服就出征了,结果到了九江才发现江南大地覆盖着白雪,江面上吹来冷飕飕的风,连日阴雨绵绵,几天不见太阳,寒气逼人,加上北方的同志水土不服,一时间感冒、发烧、拉肚子的病号多了起来。连卫生员邓丰产及时向团卫生队汇报求援,并联系武汉办事处卫生科和驻九江陆军171医院紧急调来医疗药品,使患病的同志得到及时救治,确保了全连人员的身体健康。在这段时间里,连队生活异常艰苦。驻守长江边二十多天后,连队奉命转移他处,战士们难免有几分高兴,都希望早早离开此地。人多设备也多,轰轰烈烈地拉进来,现在又急匆匆转移出去,动静比较大。几十台设备都有外包装,不知情的人搞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当地老百姓隐隐听到这支部队来自秦皇岛,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误以为是从珍宝岛调来的战斗英雄部队,都投来敬佩的目光。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是海军工程兵部队,现在要移防到不远的九江县沙河街。沙河街距离九江市十几公里,沿路坡陡、路面窄、坑多,行军十分困难。尤其是经过蛇头岭路段,路边有一座水库,通过该路段时,载重车辆颠簸晃动严重,险象环生,司机驾驶尤为谨慎,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增加了全连整体行动的难度,几十台设备前后运输了十多天才得以结束。沙河街的街尾是一片荒草地,有几间被闲置的厂房,属于南昌市某电讯电器厂建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使用,这就成了加修连进驻后的宿营地。除了几间厂房,生活生产等辅助设施一无所有,水、电、道路都不通,这对加修连来说并不是理想之地。要想达到生产生活的需要,现实情况是不可能的,况且当时国际环境恶劣,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党中央号召;‘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六团国防施工任务繁重,数千大军进驻山区、筑路、开山钻洞工程全面铺开,加修连作为后勤保障力量,必须确保无误。备战急!只争朝夕!没有理想的营地可挑选。连长何敏定下定决心,就在这荒草地安营扎寨。全连上下自己动手,不等不靠努力建造新的军营,全连召开誓师动员大会,掀起了大干一百天的军营创建工作,争取早日投入军工生产的热潮!水是保证生产生活缺一不可的重要资源。当时那块荒草地,无滴水可取,炊事班要到几百米之外去挑水做饭。驻地环境差,周围的水沟、池塘、稻田,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钉螺和血吸虫。为保证全连指战员身体健康,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饮水问题。当地群众向部队提供了一条信息,说附近有一座废弃枯井,连里遂派人查看,井底尽是污泥浊水,砖石杂物,臭气熏天。在战士们的努力下,将井里的污泥杂物一筐一篓清理干净,再继续深挖并进行消毒,功夫不负有心人,地下水终于涌出。随后安装了抽水机,在井口加盖了钢筋水泥板,建起了蓄水塔,接好自来水管直通厨房和生产车间,饮用水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电的问题同水一样重要,它不但涉及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是影响团里各施工连队急需材料和成品加工任务,所以用电也必须尽快解决。为了安全起见,专门从九江县供电局请来师傅做指导,电工班十几名同志在班长张端仑带领下,购买材料、安装变压器,埋电杆、架线路、爬上爬下,最危险的是在空中钢丝上作业。为了营区早日通上电,电工班的同志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累了病了不叫苦不叫累不离岗,一直坚持到营区全部通上电为止,出色完成了建连以来最快最好的突击任务。营区没有像样的道路,坑坑洼洼,乱石凸显,狭窄不平,人坐在车上就像踩棉花,颠簸摇晃。因此,必须从新修一条一百多米长,宽十余米的马路。在修路过程中,其中有一段路要经过稻田和池塘,水深淤泥多,即使清理干净,也要用石头石子铺设垫层。无资金,时间紧,任务重。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在距营区五公里的河滩上,有大量的石子石块,没有吊车,就只有靠战士们的双手,装车卸车。满载十几吨的斯柯达大货车,一天要拉上十几趟,就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忘我工作,勇于奉献的好战士代表:如1964年入伍的湖南籍战士戴清芳、1968年入伍的陕西籍战士王清华、1969年入伍的山西籍战士赵全、1970年入伍的江西鄱阳战士赵周兴等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全连干部战士,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作风,肩扛手背,个个累的汗流浃背,皮破血流也全然不顾,硬是将上千吨重的石料运回。不久,一条笔直、宽阔、平坦、坚固的马路展现在营区中央(即使五十年后的今天,有不少老战友探访回到老营区,看到当年亲手建修的道路仍然完好如初)。经过全连齐心努力,苦战三个月,终于完成营区生活配套设施、工作车间及设备安装等建设工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加工生产能力,及时为施工连队提供了后勤保障。1970年3月到1980年10月,加修连驻守九江县十年又七个月,平均每年加工木材上万立方米,钢材数千吨,维修汽车和工程机械上百台次。全连指战员一茬接一茬,传承接力棒,不断完善和提升老营房的生活、生产功能。十余年来,在六团党委正确领导下,为完成国防建设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这一段历史,对于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自己亲手创建的老营房,对营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位加修连的老兵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记忆。即使现在加修连的老战友们,每逢聚会、出差、旅游都想顺便到沙河街老营房走一走,看一看,几十年来没有间断。爱好文学写作的战友,少不了爱用沙河街老营房作题材写诗赋词;正像四排11班战友李正伟在所作的<<心路>>里这样写道:‘一口大锅煮饭,煮的喷喷香,里面煮的是一个连队的咸淡,我要重返那荒芜的老营房,回味那手擀面条荷包鸡蛋,因为那是我青春飞扬的故乡……’。这些朴素的诗句反映了加修连战友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沙河街老营房的怀念。那怕它今天又是荒草丛生,面貌全非,但在加修连战友的心中,仍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附言: 本文由原加修连指导员阮伯星同志执笔,连长何敏定同志核对。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谨以此文,纪念难忘的加修连岁月!希望全体战友初心不改、军魂永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祝福海军工程兵六团全体战友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国泰民安!注:该文收录于《青春在海防工程建设中闪光》P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