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作曲家张小夫创作的唢呐协奏曲《中国故事》在国家大剧院完成首演。《中国故事》灵感源于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民歌,通过唢呐独奏与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的协奏,以三个独立乐章的形式呈现。2018年,张小夫受邀创作了为竹笛、唢呐与管弦乐团而作的交响音画《赶牲灵》和《对花》。两部作品于当年由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首演。2021年,指挥家金野把这两部作品介绍给了吉林省交响乐团。由于张小夫出生于长春,吉林省交响乐团便向张小夫发出邀请,请他为家乡写一部作品。于是,张小夫创作了为板胡、唢呐与管弦乐团而作的交响音画《东北风》,并与《赶牲灵》和《对花》合并成为一部交响套曲作品《中国故事》。三部交响音画连在一起,刚好形成了“快-慢一快”的结构。 2022年,张小夫受吉林省交响乐团民乐团邀约,将《中国故事》改编成民乐版。张小夫一直是中国电子乐领域的领军人物,但在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前,曾在长春市歌舞团工作8年。其间,他不仅在管弦乐团里演奏巴松,还在民乐团演奏二胡、唢呐、打击乐,兼乐队指挥和作曲,这让他对各个中国民族乐器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将管弦乐作品改编成民乐版,张小夫表示:“中国民族乐器更能表达出中国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细腻、走心的音乐表情。但改编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而要充分考虑民族乐器的属性和特色。”遗憾的是由于疫情,改编后的民乐版《中国故事》未能如期演出。
直至今年的中国音乐学院新春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执棒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唢呐演奏家张倩渊、板胡演奏家晏璐婷、竹笛演奏家尹希合作演出了双器乐与交响乐协奏版《中国故事》。视频在网络上播出后,取得不错的反响。钟爱《中国故事》的金野向北京民族乐团推荐了这部作品,乐团随即邀请作曲家将作品再改编成唢呐协奏曲。7月21日晚,指挥家金野执棒北京民族乐团,与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共同为观众呈现了这部作品的第三个版本—唢呐协奏曲《中国故事》。《中国故事》选取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东北、陕北、河北)和代表性的优秀民歌,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构成虚实变幻、风格迥异、生动鲜活的交响音画。此次首演的唢呐协奏曲版在保留了原汁原味民歌主题的基础上,以独奏唢呐质朴、动情的宣叙和咏叹,重塑了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品构建了完整的叙事结构,扩展了独奏乐器与大乐队协奏的音乐表现深度,并以多层次的对话、交互,多侧面的抒情、倾诉与展开,拓宽了交响音画的抒情意境和叙事空间,增强了作品戏剧性的跌宕起伏、诗意化的浪漫情愫和交响性的多维度音乐表达。第一乐章“东北风”中,作曲家选取了《东北风》《生产忙》两首东北民歌。音乐一开始就“火力全开”,将东北热闹、欢腾的生产生活场景用音乐表现出来。为了让唢呐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的味道,张小夫和张倩渊多次共同探讨作品。张倩渊表示,作曲家曾多次给她哼唱这两首东北民歌,她也特意找来两首歌曲的音源学唱。当她能把两首民歌唱得有味道,再充分利用唢呐“声腔化”的优势,把颤音、抹音、滑音等细节做得更丰富,唢呐强大的感染力便得以彰显。第二乐章“赶牲灵”,如泣如诉地表现了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真挚、朴素、厚重的性格特点。张小夫不仅运用了陕北民歌《赶牲灵》的旋律,还从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画《中亚西亚草原》中获取灵感,创作了一个完整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双主题的变奏和多层次的展开让音乐的表达深度得以加强。曲式结构上,这一乐章由极弱到极强再到逐层渐弱,成拱形结构。第三乐章“对花”极具戏曲味道。通过前后两段、两支唢呐的一呼一应,将一老一小两个角色的互动鲜活地展现出来。在张小夫的眼中,大唢呐如同河北秧歌中男扮女装的“老太太”,手拿大烟袋扭动身段,诙谐、幽默,有很强的表现力。小唢呐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追着秧歌队伍看热闹的“孩童”。热闹的欢庆场面里,唢呐和乐队将人们带入热闹的街头巷尾,身临其境地感受火热的市井生活。铙钹、中国鼓、排鼓......这一乐章中的打击乐声部也格外出彩。首演结束后,北京民族乐团的打击乐手们在后台都激动地和张小夫合影、互加微信,说自己很享受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张小夫表示,他希望这一乐章给观众带来一种被音乐包裹着、心里暖暖的感觉。张小夫说:“民歌本身并没有交响性和戏剧性,但通过对主题的设计,音乐结构、音乐组织的把控,作曲家能将质的旋律通过音乐的逐层展开,交响性、戏剧性的呈现,内在紧张度的贯穿,高潮的推出,华彩段等的设计,开发出更多符合当代语境的音乐特质。”用民族乐团表现当代中国音乐的气质,一直是张小夫所提倡的,“当代音乐创作要用母语说话,要构建我们自己的音乐语境。”“感谢张小夫老师为唢呐曲库又增加了一部典范之作。”最近两年,张倩渊频频出国演出,为了让外国观众听懂中国作品,每一次她都演奏唢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百鸟朝凤》,“我特别希望自己未来能把中国当代杰出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唢呐作品展现在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