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对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生命状态的映射与观照,也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音乐形态,本届音乐节是一次艺术的盛会、学术的盛会,更是一次科学与艺术交汇交融、传统与创新思想交流激荡的头脑风暴。”
2024年9月28日上午,北京Studio21A创始人、主理人周天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环境科学学院媒体艺术教授肯·菲尔兹在浙江音乐学院音教剧场先后带来了「从学院到社会/唱片混音师工作日常」与「中国联网笔记本电脑管弦乐队」系列大师讲座。
从学院到社会/唱片混音师工作日常
·嘉宾介绍
周天澈(TC Z.),北京Studio21A创始人、主理人,国内著名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在逐步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开始从事专业录音混音工作并与众多知名艺人、制作人合作。2012年合伙创办大型商业录音棚“Tweak Tones Labs”,2019年再次拓展业务开设大型商业录音棚“Studio21A”并获得TEC Awards技术大奖、“最佳工作室设计工程”提名。从业期间大量产出优秀录、混、母带作品。基于无数唱片录、混、母实战经验,形成一套富有有个人特色的技术方法论,培养出一个小小的工作团队,一直专注于最高质量的唱片出品。
·讲座内容
本场讲座邀请了新锐音乐家周天澈为嘉宾,进行了录音技术相关的专题分享。讲座主题《从学院到社会/唱片混音师工作日常》,周老师讲述了自己从一位学习电子音乐制作的学生向社会混音师、录音师、制作人多重身份的转换与过渡的经历。
首先是现场答疑环节,现场听众发出疑问“一个成功的混音师和一般的混音师的差别是什么?”针对此问题,周老师认为,音乐混音师坏与好一定不是在技术和设备,以歌曲伴唱的和弦设计为例,歌曲中多数伴唱者不懂和弦与旋律的设计,混音师需利用自己的和声功底来纠正伴唱者,而这样的细节便能够体现出优秀的混音师与普通混音师的区别。周老师强调:混音师需培养个人混音审美,技术是次要的,而审美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客观对比”的混音理念。
紧接着,周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具体混音操作顺序。他的混音手法新颖独到,与普通混音师的混音手法不同,一般来说流行音乐中从骨干(鼓、贝斯等)开始,但他却以人声作为基本点,鼓贝斯围绕人声进行混音制作。以歌手周深为例,通过歌手的个人风格偏好以及混音师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以人声作为基准点来操作,将更多的经历放在最hot的段落中。而混音师个人的审美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周老师表示他一年中大概会接触约700首歌曲的混音,包括各种专辑、音乐现场或音综的歌曲制作,以此来积累经验作为审美培养的范式。其次监听理念也是混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分为主观与客观,周老师表示自己完全属于后者,混音师需要熟悉自己的监听环境,并且通过多次对比不断的向优秀的作品靠拢,日积月累便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最后周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几首音乐工程文件《哪里都是你》《这世界那么多人》《春雪》,这三首作品风格不同,其混音手法和细节上也各有千秋。周老师通过这几首作品中各个效果插件的使用演示和对比,巧妙解决了现场听众的疑问。
中国联网笔记本电脑管弦乐队
·嘉宾介绍
肯·菲尔兹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环境科学学院的媒体艺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实时网络音乐表演(NMP),即通过高速网络进行实时协作的音乐创作和演出。他是实时网络音乐协作软件Artsmesh的创作者。肯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二十年,期间开发了多门基础课程,并继续与该校的音乐人工智能项目保持学术合作。目前,他还参与了其他项目,包括担任欧盟研究理事会“数字乐谱”项目的共同负责人(项目周期为2001-2026),以及开发专用于网络音乐的节拍器应用程序Netronome。此外,他还在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有组织的声音》期刊和电子声音乐研究亚洲网络(EMSAN)的编委会任职。
·讲座内容
本场讲座由国际电子音乐大师肯·菲尔兹为我们分享。肯教授作为国际上权威的计算机音乐大师,先后在美国和中央音乐学院以及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事计算机音乐研究,涉及交互与网络相关远程交互表演的研究与创作。
肯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内容,与前几场讲座主题人工智能不同,他带来的是中国联网笔记本电脑管弦乐队。肯教授将笔记本电脑管弦乐队比作一个成分复杂的容器,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创作、表演、音频合成、网络技术、乐谱、聆听、即兴创作等内容,他表示这是一种声音的对话、合作与交流。
如何掌握这些领域的所有问题呢?肯教授认为,器乐合奏是大多数项目中所缺失的关键因素。就21世纪的网络方面而言,可以将多个器乐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多学科的分布式艺术科学实验室,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知识和表演的分析。那么如何从理论上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呢?肯教授提出一个核心理念,即“理论与实践存在递归关系”,因此,要把笔记本电脑乐团当作一个声音实验室来看,并思考实验室的框架,如何将声音创造和组织成更大的结构。在这个科学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会合作并一起撰写论文,将各种项目进行分类形成支项目,而这个实验室并未与现实世界所脱节,因此,网络的终端也可以象征着一种集合的概念,并且集合是动态且可配置的,能够在不同的模式下用于艺术科学和网络。
2023年,肯教授的团队成立了中国音乐和科技研究机构的动态网络,联合中国的各所名校,如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其中到达现场的还有来自北大和星海的两位专家为我们做更加详细的讲解。两位专家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创作团队经历以及创作成果的展示。通过肯教授以及两位专家的样本实例展示和音频分析,解答了声音实验室是如何运作、其声音运作的原理以及音频数字化的过程等问题。
最后,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对未来的构想,他认为在这种复杂的、动态系统中工作,探索电子音乐是非常有趣的,也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多各个领域的从业者能够加入这个项目,希望在2030年,能够拥有100个声音实验室。
《嵌套向量振荡器四重奏》
-模块合成器热场即兴演出
(9'25''/2024/ 世界首演)
作曲 / 演奏:汤楠(中国)
《隐喻 VI》-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10’00’’/2023/ 中国首演)
作曲:崔智媛(韩国)
现场电子音乐:蒂埃戈·洛萨(法国)
《钢铁》-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
(5’00’’/1995-1998/ 中国首演)
作曲:热拉尔·格里赛(法国)
现场电子音乐:蒂埃戈·洛萨(法国)
《拥抱虚无》-为马林巴、颤音琴、视觉影像与现场电子音乐而作
(19’00”/2018-2024/ 中国首演)
作曲 / 现场电子音乐:保罗·查格斯(美国 / 巴西)
《具体空间》-为萨克斯、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25’00”/2023/ 中国首演)
作曲 / 现场电子音乐:蒂埃戈·洛萨(法国)
萨克斯:蒂埃戈·洛萨(法国)
《此刻》-幻听电子音乐
(10'00''/2023/ 中国首演)
作曲:卡梅伦·内勒(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安德鲁·刘易斯(英国)
《至“我们”》-幻听电子音乐
(9’18''/2023/ 中国首演)
作曲:亚当·斯塔诺维奇(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安德鲁·刘易斯(英国)
《共生作为隐喻》-视听电子音乐
(10’46’’/2023/ 中国首演)
作曲:塔索斯·阿索尼提斯(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安德鲁·刘易斯(英国)
《暗涌之语》-幻听电子音乐
(5’25’’ / 2023 / 中国首演)
作曲:阿德里安·摩尔(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安德鲁·刘易斯(英国)
《室内乐》-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
(11’47’’ / 2022 / 中国首演)
作曲:乔迪·哈里森(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安德鲁·刘易斯(英国)
编辑:陈鑫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