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信的署名为“儿 桂棠”,与扉页的“桂棠 于淮海”相符,为日记主人同一人。本来是从苏北到山东参加革命的部队青年干部,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是商人?身份也变成了买卖人?想与未婚妻退婚,和家人说的理由竟是因为路遥?这邢家水磨村距离涟水老家也没有多远呢。
后来我们拿这封家书与陈健顺同志回忆录的一封家书相对比,一切疑问均有了答案。
关于那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书,陈健顺同志在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
而他大哥此行的目的,一是来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因为在他当兵后有不少人传谣说早已牺牲在战场上了,既便是接到了报平安的信,心里也总是不踏实;二是假如他还健在,就按照母亲的想法把他动员回家当老百姓,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所以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综合考虑,为不给抗日军属家庭造成危险,除建议改名参军的措施外,部队要求写家信时注意保密。另外,写信人也要尽量避免信中出现敏感词语,以免拖累家人,因为邮路不通,信件落入敌伪人员手中的可行性很大。
想与未婚妻退婚,和家人说的理由竟是因为路遥,只是托辞,最可能的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败日寇恢复和平才能回到家乡完婚,而抱定为民众牺牲的革命理念,所以为女方负责提出退婚。
山东省宁津县王铎庄人,1923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津浦支队昆山营,进入鲁中地区之后,改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团一营。在1941年到1942年这段日子里,山东纵队二支队和在山东莱芜地区活动的第四支队合编更名为山东纵队第二旅,活动的地区是蒙阴、新泰、沂水、临沂、郯城,以及滨海地区的莒县、日照、诸城,还有江苏省的赣榆县。1942年担任了二旅四团三营七连的青年干事、文化教员。一九四三年调临沭县大队独立营担任二连指导员。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才离开沂蒙山革命老区。1945年后在抗大一分校学习,1945年挺进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警卫团二营七连政治指导员。1949年5月南下汉口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1950年调到江西省的南昌医学院工作(后改为第七军医大学)。后调佳木斯总局设计院。1969年7月从总局机关下放到四师四十四团。1971年调到四师政治部。2000年去世。
(以上内容来自陈健顺同志女儿撰写的陈健顺同志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