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廓“秀文斋”与东京国立博物馆《陶说》线装写本
《陶说》为清代朱琰所撰,一共六卷,第一次刻本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鲍廷博本,后经多次重印,流传的版本丰富多样。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陶瓷史,分别以“说今”、“说古”、“说明”、“说器”为题,重点是说今和说明,叙述了明、清两代的代表性官窑瓷器及其制造法,说古和说器部分则按陶瓷器的出现顺序作了历史性的介绍,以饶州窑(景德镇窑)为重点,勾勒了古代陶瓷业发展各时期窑口不同器物的品类、特征与功用等内容,对研究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历代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同时作为陶瓷文化传承的载体,《陶说》也被传入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通过梳理日本现有馆藏可知,多种版本《陶说》传入日本后既有重刻亦有译本。其中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陶说》线装写本,在正文的页面上有“秀文斋”字样。
遍查中日资料,找到“秀文斋”可能是指中国山东日照的印刷刻字的老字号“秀文斋”。
据史料记载:“秀文斋起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其创始人董佩琳,出生于康熙八年(1670),例赠文林郎,创建秀文斋刻字业,由于农业兴旺,延师课子,使其子董怀录成材。
董怀录,字洛如,奎文阁典籍、例授文林郎、出任上海文富堂书局执行理事,负责刻版印刷“四大名著”,董怀录写字非常好,蝇头小楷,隽秀工整,美丽端庄,受到当局的器重,后其子董家驷长成,在文富堂书局当学徒。
董家驷,勤奋好学,在文富堂不久,刻字、印刷样样都掌握的娴熟,在文富堂已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