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碑廓:三百年印章老字号“秀文斋”(1)

文摘   2024-08-21 06:08   山东  

乡土碑廓:三百年印章老字号“秀文斋”1 

前言:“秀文斋”创建于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主营刻字印刷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日照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

本文节选自文章《话说“秀文斋”》(作者高峰董家同),略有修改。

01 碑廓街董氏历史

据日照董氏家谱记载,秀文斋主人的先祖是日照董氏世家长支长房,董氏始祖于明洪武五年从苏北东海迁居日照,初住坦园(即今碑廓镇集后村),至明朝末年,已是当地书香门第,望族大户。

自老长支董瑞(字天祥,日照董氏十世)始,迁至碑廓十字街东南侧立宅安户。

02 初建秀文斋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董佩琳(董氏十五世)在碑廓街里老宅挂起“秀文斋”门匾,开办印刷作坊,从此开启了秀文斋300余年的创业历程。 

秀文斋的创始人董佩琳,字孟琳,出生于1670年(清康熙八年),例文林郎,是日照董氏家族的十五世祖。

文林郎是古代官职之一,起源于汉朝,至清朝时期制度更为完善。在清朝,文林郎被视为正六品的文散官职位,通常被赐予有突出贡献的官员。这一职位不仅代表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同时也是对其工作能力和贡献的一种认可。文林郎虽然主要承担文职工作,但具体职责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文林郎可能负责文书工作,如起草文件、处理公文等;在其他情况下,他们也可能参与地方治理,如协助长官处理政务等。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文林郎还常被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才干,以更好地服务于朝廷和百姓。综合来看,文林郎是古代社会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不仅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地位,也对地方事务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官职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文化、治理以及官员品质的多重要求。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林郎这一官职的具体职责和地位可能有所变化,但它始终都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秀文斋初为家庭作坊式,以刻制印章、图书(旧时公章、铺号名章称图书)为主。

03 学技上海滩

董佩琳之子董怀录(字洛如,奎文阁典籍、例授文林郎)曾受聘于上海文富堂书局,负责刻版印刷“四大名著”。

“奎文阁”是孔庙藏书馆,初建于北宋,可以视同为国家图书馆,“典籍”是内藏的经典书籍。清朝奎文阁典籍也是一个官职,官员由孔府推荐孔门子弟、经皇帝册封,属于朝廷官员。

董怀录书法,其蝇头小楷隽秀端庄,颇受当局器重。

其子董家驷字星垣,圣庙金事官在文富堂当学徒,勤奋好学,刻字、印刷样样精熟,逐渐成为文富堂技术骨干

金丝堂,在曲阜孔庙西路启圣门内,有正殿五间。

孔庙正殿东庑门外曰燕申门,其内曰斋厅,厅后曰金丝堂,堂后则家庙,左则神厨。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恭王。鲁恭王好治室,传说在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忽闻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为纪念此事,故建此堂。堂始建于金代,明时倾圮,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于东路,弘治十三年(1500年)迁往西路。

旧时孔庙设四品启事官1名,六品启事官数名。


天下不亚碑廓
小镇碑廓位于鲁东南,“天下不亚碑廓”是当地老辈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这里发布和小镇有关的文史、特产美食、风俗习惯、就学经历、奇人异事、民间故事、方言俗语等文章,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经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