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杰:守正创新视域下董其昌的书法观及启示

学术   2024-11-09 20:01   广东  



守正创新视域下董其昌的书法观及启示

方玉杰


守正创新是中国书法有序传承、源远流长的重要特征与方法。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手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历代书法家无不从传统经典书法中汲取营养,勤勉研学,领悟奥妙,并融合自身审美观念而创出新的面貌。本文结合董其昌的书法观和书写观,分析在守正创新视域下,其书学思想观念和对当下学习书法的启示。


董其昌的书法观

董其昌的书法观主要表现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上,强调书法既要师古人,也要不断出新,求奇求变求险绝,求古淡求真率求禅意,“法”“淡”“禅”“奇”“率”等字眼在其书作书评中高频出现,既是对名家古法的感悟领会,也是自己恪守书学思想的外化。“守正”表现在其植根传统,用“真迹”“契真”“守法”等大量词语阐述历代经典佳作;“出新”表现在其追求变化,用“悟”“窍”“妙诀”等字词反复阐明其顿悟后的不断求新出新。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一、师古人

崇尚经典、学习经典是董其昌学习书法恪守的原则,也是其一生不断践行和追求的目标。董其昌自述其学习书法从17岁开始,源于参加一次郡试,文采出众本应当列第一,却因字丑被郡守袁洪溪列为第二,此后发奋临帖。他在《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中说:“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道,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师古人”的观念贯穿董其昌整个人生。在其年谱中可以看到,他17岁开始学习颜真卿《多宝塔》,47岁临唐人《月仪帖》,52岁临“宋四家”书卷,53岁临锺、王册页,69岁临杨凝式《韭花帖》,75岁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卷》,就是在其去世的前一年——崇祯八年(1635),仍在临《古册页》。“师古人”不但影响着自己,他还将临摹的古帖赠送别人,传递自己的书学观念,如36岁临《各体帖册》赠吴用卿,45岁临《阁帖》五卷分赠友人,60岁临《诸体书册》赠舜甫侄孙,63岁临柳公权《兰亭诗卷》酬谢茅元仪等。


“师古人”观念既影响着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也成就了他的书法影响力,使他的书风始终不离“二王”经典书法主线,从而被不断推崇、传颂。《明史·文苑传》评董其昌书法:“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董其昌临《苏轼杭州营籍帖》局部


二、求变化

董其昌学习书法一直在临摹追求古意,但其也一直在追求变化和突破。从其学书的历程看,不管是从锺繇、“二王”到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东坡、米芾,他都认真临摹过,但他更强调的是“神似”,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神似”突出了书家个性的释放,也是在追求变化。如董其昌学习书法一直在追求“晋韵”,但是他也一直希望能脱去王羲之的“习气”,用“合”与“离”论述书法的形与神,说:“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又说:“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求变化使他崇古但不泥古,主张“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这种观念表现在董其昌留下大量的书法临摹作品与前人之作大不相同,处处流露出自己的率意和清风。


求变化也是董其昌在寻求突破传统、突破经典、突破自我中生发自己的新面貌。他视晋人书法为高乘,不但自己临摹,还拿自己的老师莫如忠与其子莫是龙与“二王”相比,在66岁题跋刻帖《崇兰帖》时说:“吾师人地高华,知希自贵,晋人之外,一步不窥;故当时知廷韩(莫是龙)者,有大令过父之目。然吾师以骨,廷韩以态;吾师自能结构,廷韩结字多出前人名迹。此为甲乙,真如羲、献耳。”评论同乡书家沈度时,也与晋人书法相比,称“端楷绝伦,绝得晋人风致。百余年来,无出其右”。但是,董其昌也常常贬低王羲之,称“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赵孟頫为元代书法名宿,是董其昌学习追慕的对象,他既肯定赵孟頫“书中龙象”“书与画皆入妙品,画尤胜,世共宝之”,但却也贬其“结构微有习气”“赵书因熟得俗态”,说明其心中有追求目标,也在寻求突破与变化。


董其昌《临苏轼寒食帖》  局部


三、求古淡

“淡”是董其昌书法观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认为“古淡”是书法大美的外在表现,晋人书法之所以美,主要在古淡雅逸、风神萧散,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一《杂记》中说:“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他认为“淡”可以让书作流传,但是“淡”是由“天骨”而来,是天资天分的禀赋表现,并不是“钻仰”“澄练”所能够得到的。他在《诒美堂集序》中对“淡”做出解释:“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象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其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董其昌的古淡观还常常表现在其书评中,如评唐代林纬乾学颜真卿书法“萧散古淡,无虞、褚辈妍媚之习”。跋《黄庭经》说:“以萧散古淡为贵。”评王珣真迹曰:“此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评价颜真卿书法:“平淡天真,颜行第一。”


董其昌临《兰亭序卷》局部


四、求禅意

禅宗对董其昌的人生观影响巨大,在其书法上也有所表现。董其昌在早期就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在《容台别集》卷一《禅悦》中介绍:“达观禅师初至云间,余时为诸生,与会于积庆方丈,越三日,观师过访,稽首,请余为思大禅师大乘止观序,曰:“王廷尉妙于文章,陆宗伯深于禅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道人于子有厚望耳。”余自此始沉酣内典,参究宗乘,后得密藏激扬,稍有所契。”


董其昌的思想受到禅宗影响,自然呈现在其言行举止和书作书评上,他将自己的斋号起名为“画禅室”,书作上追求“以禅喻书”,说“偶书《老子》,以禅旨为疏解”,又说“晦翁尝谓禅典都从《庄子》书翻出”,因此,老庄思想和禅宗都影响着董其昌的书学观念,这也是其评价书法“大雅平淡,关乎神明”的缘由。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卷二、三》局部


禅宗重在“悟”,悟的过程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释放。顿悟、渐悟能不断修正自己,推动书法不断出新。在董其昌两次观看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前后的对比中,明显感受到其顿悟的过程。他在54岁再次看到此帖时说:“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顷于吴门出示余,快余二十年之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余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入。”


董其昌还在《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中介绍:“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不断地顿悟,让董其昌的书法持续追求“真率”与“古淡”“平淡”,逐步形成了空灵淡远、秀逸爽俊的艺术风格。《松江志》评其书法:“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悟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跨绝一代。”


董其昌临《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


董其昌书法观、书写观的启示

一、与古为徒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形式和艺术表达。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与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也与书家不同时期的书写状态与情感表达息息相关。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不管是用笔、结字还是墨色变化、章法布局,书法都有自己内在的书写特点和艺术规律。从17岁发奋学书一直到老,董其昌一直在坚持临摹,“学习书法要有敬意”“吾书无所不临仿”都是其临池不辍的真实写照。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门,常临常新,只有坚持不懈地精心、用心临摹经典,才能传承书法精髓,光大书法事业。


董其昌草书临《右军帖》局部


二、不断锤炼用笔技巧

书法说到底是呈现笔画,书写至关重要。历代书家非常注重用笔,使用中锋、侧锋、逆锋、藏锋等多种方法表现笔画形态。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毫为士卒,岁管任使”,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之内,殊衄搓于毫芒”,都是讲用笔的重要性。董其昌“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在能放纵,又能攒捉”等观点也是其用笔匠心的体会。提按、收放、快慢、使转、逆藏等用笔方法技巧,既要从古人书论中悟得,也要在长期的书写中不断锤炼,从而写出富有筋骨、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笔画。


三、要善于追求字势

尽管结字因时相传、临摹必学古字是书家共识,但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不同书写环境,写出的字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书家写同一个字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书法的魅力。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了20个“之”字,个个不同。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道出了书法中结字“方正、齐平”的大忌。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反复阐述追求欹侧、以奇为正,也正是其在追求字势的风神独秀。结字要因形就势,在不同的语境中追求自然表达,在险峻的动势中展现书法的艺术性。


董其昌临《张旭郎官壁记》轴


四、丰富墨的表现力

墨法是书写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研墨还是使用现成墨汁,都能以浓、淡、枯、润、白五色呈现,从而丰富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墨色的变化既可表现出笔画的虚实、空间的立体,还能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的意境。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即指出了用墨的重要性。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于用墨,就是要善于用水,水墨相适交融,才能写出浓淡枯湿的多种筋骨。


五、善于观察感悟

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很多经典的名家真迹和书论书评,都是书家的生动实践和智慧结晶,值得学习借鉴。董其昌看得多、临得多、感悟多是其学书的显著特点。他在不同时期观看大量名家真迹提升了眼力,长期坚持不懈临摹经典提升了笔力,不断分析研究书家书作书论提升了感悟力,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历史上关于观察感悟书法的典故很多,屋漏痕、锥画沙、闻鼓吹、听江声,抽刀断水、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以及公孙大娘舞剑器、惟观夏云多奇峰等,都是善于观察而悟得书法的方法与技巧。学习书法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多看、多思、多悟,方能窥其奥妙。

 ——(《中国书法报》425期5、8版)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卷》 

(原载《中国书法报》425期)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x0d\x0a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