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2024年4月15-21日,
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
让我们一起了解女性杀手---乳腺癌的科学防治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女性占99%,男性占1%。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乳腺癌现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乳腺癌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现无痛性包块。
1.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可有轻微的乳房疼痛,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2. 乳房肿块:无痛性包块,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不易被推动;
3. 其它信号:乳头溢出液体,乳头移位、凹陷,乳房形状和大小改变,乳房皮肤炎性或湿疹样改变,腋窝肿块等。
要确诊为肿瘤并判定组织类型,需要进行乳房X线照相检查和组织活检术。
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早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90%,而晚期乳腺癌则不足40%,所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尤为重要。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乳腺癌的诊出率也随着标准化筛查方法的应用得到提高。
乳腺癌筛查手段有哪些呢?
有乳腺X线钼靶、乳腺B超、磁共振检测等。
不同风险的人群,筛查推荐策略不同。
乳腺癌高危人群
起始年龄小于40岁,开展乳腺筛查;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每6 ~ 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每6 ~ 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MRI。
一般人群 (除高危人群外的女性)
√ 建议从40岁开始,每1 ~ 2年进行1次乳腺检查,乳房X线照相和临床乳腺检查是乳腺癌普通发生风险者的常用筛查方法。
哪些是患乳腺癌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是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主要判断内容如下:
① 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② 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
③ 二级亲属 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
④ 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医务人员利用Gail模型进行罹患乳腺癌风险评估。如果受试者5年内发病风险≥1.67%。
注:一级亲属指母亲、女儿及姐妹;二级亲属指姑、姨、祖母和外祖母。
为什么一般风险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
起始年龄为40岁?
虽然有些国外指南建议50岁以上进行筛查,但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 45 ~ 54岁,比欧美国家要提前10年左右,因此建议:
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40 岁;
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 40 岁之前。
乳腺癌的科学治疗
如果患上了乳腺癌,有很多种治疗的方式,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
医生说,进行靶向药物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但有的患者并不清楚其原因。
这个基因检测必须要做吗,为什么呢?
通过基因检测,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是因为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突变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并发挥治疗作用。
不同患者的肿瘤细胞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只有选准了钥匙才能打开特定的锁,否则可能无效。因此,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尤为重要。通过基因检测,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膳食建议
1. 饮食中ω-3不饱和脂肪酸与ω-6不饱和脂肪酸相对摄入比增加能够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2. 低脂奶制品或增加奶制品的摄入频率均有可能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3. 含咖啡因的咖啡可降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
4. 大豆食品可降低乳腺癌的死亡和复发风险。
5. 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优质蛋白的摄入,限制酒精、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希望朋友们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乳房检查,达到预防乳腺癌、早期发现乳腺癌的目的,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12):1092-1187.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3.12.004.
撰稿:周 密
审核: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