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曾经的青春岁月。
我买的人生第一件奢侈品是一台红灯牌收音机。
大概是1984年冬,我在读中专。(有本很有名的小说也叫《1984》,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一读,不是村上春树的《1Q84》)。这台红灯牌754收音机是我在学校附近一个供销社买的,花了差不多四十元。
40元在当时可不是小钱。我们的助学金是每月9.5元,以餐票的形式发到每个人。这钱差不多够吃,条件好的同学会另外买点餐票。父亲每个学期开学时给我三四十元,用于车费、买衣服鞋子、学习生活用品等。我省吃俭用,偶尔还卖个一两元的餐票,积攒下来终于买了这台收音机。
这台红灯牌收音机的音质非常好,没有一丝的杂音。一次,旋钮旋到某个位置,收音机里传来温柔好听的歌声,从此就与这个电台结缘。这就是澳洲广播电台,简称澳广。如果现在要我说一句标准流利的英语,那一定是“This is Radio Australia”。这是澳广的呼号,每个节目前都有这句,太熟悉了。
收听境外电台有一定风险,但那时澳大利亚貌似与我们关系比较好。澳广中文台主要是娱乐音乐、听众服务和英语教学等节目。我听澳广听得最多的是音乐节目。那时还没有录音机,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港台流行歌曲,最喜欢的是邓丽君的歌。
当时有台这样的收音机,如同现在的豪车,非常能够满足虚荣心。经常有同学或同事和我一起听节目,称赞收音机音质好。正因为我常听澳广的音乐节目,当时的流行歌曲我几乎每首都会哼唱。为此,朋友还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叫“流行歌曲词典”。
澳广在北京有个9023号信箱,只要贴八分钱的邮票,往这个邮箱寄封信,就可以给自己或朋友点歌、索要节目单和纪念品,或者与世界各地的听众结交笔友。
这是我收到的澳广节目时间表以及印有澳广主持人照片的卡片,非常精美,至今珍藏着。对于这些主持人的名字,毫无疑问,耳熟能详。主持《澳广与我》的王恩喜、主持《人约黄昏后》的贾凡、主持《金色年华》的马健媛,等等。现在说起这些名字仍然感到很亲切。
1986年初,此时我已中专毕业分配在乡政府工作。有天晚上突然在电台节目里,听到澳广主持人念到了我的名字,我简直太高兴了。之后,不断收到各地笔友的来信,多的一天有十来封。有来自印尼、澳大利亚的,更多是国内的。一个20岁的青年,在一个闭塞的世界里,能够与世界各地笔友交流,经常拆信、读信、回信,可想而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
笔友大多是年龄相仿的青年。信里大多谈各地风土人情和自己情况,谈人生理想,大家互相鼓励。我爱好集邮,印尼的笔友还给我寄过他们那里的邮票。多数的笔友在写过几次信后慢慢失去了联系,也有一位笔友持续通信了很多年。
除了听歌和结交笔友,我还通过澳广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尤其认识了澳大利亚这个遥远的国家,知道它的首都叫堪培拉,知道悉尼歌剧院,知道堪培拉的街道是环形的。
后来我因为想买一个更昂贵的奢侈品,我将这台红灯收音机卖给了一个好朋友。抱歉是卖而不是送给朋友。我还请一个爱好书法的朋友写了一张字:“别了,心中的红灯!”,贴在房间的墙上。
尽管这么多年了,我的心里一直念着这台红灯收音机。如同念着一位失散的最好的朋友。
四十年前的笔友们,你在他乡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