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何以走向千村万户?

政务   2025-01-23 10:32   浙江  


锣鼓一响,好戏登场。昨晚,2025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拉开帷幕。音乐说唱、曲艺串烧、非遗表演、情景歌舞……14个节目轮番上场,村民上台是演员、下台是观众,说的是乡音,演的是乡愁,品的是乡情。

“村晚”是新晋的热门年俗,没有既定规则却异彩纷呈。在这个很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时代,“村晚”以一种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原真性,为乡村百姓提供了一个酣畅欢呼、尽情高歌的舞台。

自201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浙江省“村晚”已走过十年,成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年味“硬菜”。以嘉兴地区为例,自今年腊八节起,各地已上演或即将上演“村晚”系列活动多达556场。那么,“村晚”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一年又一年走向一村又一村?


一出常演常新的“土味”折子戏

岁月化不开文化凝结而成的厚厚底蕴,文明又因脚下土地结出层层硕果。追溯“村晚”的历史,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它其实比央视春晚还早两年。

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在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中心学校操场上,“月山伢儿”们用纯朴嘹亮的嗓音,唱响了“月山春晚”的序曲,也拉开了村民自导自演办“村晚”的序幕。

2007年,描写“月山春晚”的通讯报道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开始被传颂,“村晚”逐渐从“一枝独秀”变成遍地开花,不仅火遍全国,更是走向了世界。

这些年,热热闹闹的“村晚”早已刻进嘉兴人的文化肌理中。翻开嘉兴全市的“村晚”菜单,文艺会演、非遗展示、红色宣讲、戏剧小品,甚至还有便民服务、集体分红……“村晚”,宛如一出常演常新的“土味”折子戏。

  草根“村晚”,激发平凡又不凡的生命力。

  “村晚”是老百姓的大戏,自然由老百姓来演,上一刻还在舞台上为他人带去欢笑,下一刻就是台下鼓掌欢呼的观众。

  嘉善县姚庄镇村民徐福民年年带着孙女来看“村晚”演出,传统戏剧是他的最爱。

  今年孙女也成了上台表演的小演员。面对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她挥洒自如地表演了开场秀《金蛇狂舞贺新春》,看得徐福民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村晚’就是咱自家人的晚会,演得带劲,看得过瘾!”

  乡艺“村晚”,彰显乡土文化的自觉自信。

  “村晚”好似文化熔炉,汇聚了传统与现代,也激发了村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在嘉兴,一把剪刀在剪纸艺人手中灵动飞舞,滚灯艺人舞动着色彩斑斓的滚灯,船拳高手们虎虎生风地施展拳脚……民间艺人们重拾那些险些被遗忘的技艺,并通过表演创作的方式复活、传承。比如海宁市马桥街道以本地名人“谈迁”为原型,创作出了特色戏剧节目《国榷》,并将之搬上“村晚”舞台,让“谈迁”和戏剧文化在当地发扬光大。

  多元“村晚”,定义新时代的乡村潮流。

  扎根乡土,多维度表达亮点纷呈;数字赋能,乡村美好生活“云端”呈现,在嘉兴,一场场“村晚”更是照见了乡村生活的新气象。

  “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年华……”前不久,平湖市老年大学举办了一场墨香四溢的“村晚”,白发苍苍的老人黄卫发挥毫泼墨,写下“村晚”两个大字;海盐县沈荡镇白洋村文化礼堂里,国际友人也登上“村晚”舞台,表演的歌舞节目土洋结合,让人忍俊不禁……一幕幕“村晚”大戏里,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幸福场景。

一泓乡风文明的情感脉动

热闹“村晚”,情满乡村。“我们的村晚”成为一种“流量密码”,其背后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村晚”是乡情的黏合剂、乡愁的催化剂。

  95后驻村选调生杨光是秀洲区新塍镇观音桥村“村晚”的总导演,这是他第一次筹备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一整场活动下来,杨光感触最深的便是那互帮互助、众志成城的乡里乡情。

  杨光回忆,“村晚”正式开始前,村头村尾已经焕然一新,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处处是过年的喜气。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大家的热情。只要村委会的大喇叭一吆喝,村民们便纷纷带着各种工具和材料来到村文化礼堂。

  年近六旬的李大爷,手里扛着一摞红绸带,步伐矫健,嘴里还哼着小曲儿,他笑着说:“这‘村晚’啊,就跟过年一样重要,我可得出份力!”

  一旁的张婶,手里提着一大篮五彩的拉花,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布置舞台背景。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搭建舞台框架,有的忙着张贴喜庆的春联,还有的在调试音响设备,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很多人一年到头奔波劳苦,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难得有这样相聚的机会,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杨光表示,“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策划三个月,排练三个月,演出三个月,回味三个月。话虽夸张,但‘村晚’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让这个小村庄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凝聚力。”

  “村晚”还折射了乡风文明,传承村风村训。

  桃园村的“流动金钥匙”为春节带来新风尚。村党委副书记金建松透露,得益于2013年桃园村开始推行的“每人一把礼堂钥匙”的村民自主管理模式,年关临近,村里一改划拳喝酒、麻将打牌的风气,大家都忙着参加村里的各类活动,唱歌跳舞、听戏看剧,不仅更有年味儿,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今年浙江省“我们的村晚”在该村举行,各个节目中融汇了城市文明基因,让大家在欢乐中领略“潮城”风韵中那一抹独特的诗意与侠气。“不仅要欢喜过大年,更要让大家文明过大年。在提升趣味性的同时,让正能量、好声音入心入脑。”金建松说。

“村晚”烟火气,场场抚人心,流淌着的是浓浓“乡愁”,是人间温情,更是乡风文明。离家一年,回乡看一场“村晚”,会让人身有所栖、心有所寄。而对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如此“村晚”、如此乡韵,也是特色所在、魅力所在。

一首精神共富的文化骊歌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收入52249元,绝对值连续21年保持全省首位,增长5.2%;城乡收入比1.51,较上年缩小0.02,连续6年保持全省差距最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嘉兴一路探索、一路先行,尤其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带着广大老百姓迈向精神共富。

从著名的鱼米之乡到城市花园与乡村花海连成一片、“10分钟品质文化圈”全覆盖,嘉兴千万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而生、因此而兴的“村晚”,富含泥土味、生活味、时代味和人情味,折射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奏响了嘉兴基层文化“均衡富庶”的最强音。

  2024年,嘉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十连冠”,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一家又一家文化礼堂拔地而起,为村民构筑了一个个心灵栖息的港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礼堂793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248个,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好似一种“循环作用”,以文化礼堂为阵地,“村歌”“村舞”“村K”等基层群体性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桐乡市梧桐街道城西村的“村晚”以“村剧”为主题,玩出了新花样。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的“村晚”,由区首届文化礼堂“村K季”大赛优秀选手唱响《美丽中国》。数据显示,全市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50万人次,“村”字号文化IP持续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各地的“村晚”中,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便是一个个文化特派员为村民带去了创新节目。文化特派员亮相“村晚”,得益于嘉兴在2023年底实施的文化特派员制度,168名文化特派员与结对村(社区)紧密联系,开展各类培训指导、创意策划和文体活动2800余场次,吸引了30万余人次。

都说“村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确实,以“村晚”为代表出圈的文化IP不仅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展示了乡村的新面貌和新变化,让中国乃至世界看到了广大村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乡村不迟暮,振兴更振心。

一个个村落里,那一夜夜的欢声笑语、阖家团圆,不正是共同富裕最真的模样吗?



读嘉新闻记者:吴梦诗 沈焕娉

编辑:谭娇

责编:羊丰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


嘉兴发布
发布权威信息,关注民生资讯。在这里,了解嘉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