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周期从两年缩短到一年甚至半年,极大缩短了从样机到产品的流程;不仅快速开发出适合企业的新产品,还因为“先用后转”政策,企业在使用初期不需要支付技术转让费;医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首例患者HPV阳性转阴……在嘉兴土地上,类似这样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案例时时在发生。
根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嘉兴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为274.86,超越宁波,首次位列全省第二;指数值较上年增加99.54,增幅列全省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这一目标定位,市科技局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坚持“为用而研、研而有用”价值导向,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让科技成果诞生在
生产线上
“我们没想到,南科大嘉兴研究院的科研能力这么强,能快速摸准我们的需求,很快开发出适合我们的产品,新产品已经在欧洲小范围上市了。”浙江嘉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凌峰感慨地说。
去年8月,南方科技大学嘉兴研究院与嘉康电子顺利“牵手联姻”,诞生了我市首个“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仅仅几个月时间成果就如此斐然。
嘉康电子是我市一家老牌本土企业。“我们希望能拓展一些产品的新应用场景,继而往纵深发展,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双方合作之初,公司研究所初定了这样的目标。在分析公司现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南科大嘉兴研究院工业软件创新中心通过工业仿真技术,不仅节约了开发产品的很多试验时间和打样成本,将开发周期从两年缩短到一年甚至半年,还叠加了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的创新模式,嘉康电子几乎是“零成本”用上了更先进的技术。
这样“先用后转”的做法,在嘉兴得到了大力推广。以桐乡为例,截至去年底,已累计通过“先用后转”模式转化科技成果119项,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了创新资源短缺、技术转化能力有限、科技成果匹配度偏低的难题。
这一模式鼓励在嘉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通过技术交易平台,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持续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求,同时积极深化“嘉YOU好成果”重大成果征集发布机制,已有160多项成果被征集入库。“嘉善通信电子成果池”和“桐乡高分子材料成果池”等2个成果池入选全省首批“先用后转”成果池,数量与杭州并列全省第一。
“我们也很希望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变成产品,造福人们的生活。”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健康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刘玲博士表示。去年,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嘉善瑞晟和医药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她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助理,帮助企业一起研发新药,“产品有望很快面世,预计3年内能为企业带来上亿元的销售额”。
建在新型研发机构里的联合实验室,一头连着研发机构的实验室,一头连着企业的生产线。像这样的院企联合实验室,在嘉兴共有33个,处在不同领域的它们正在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助力、赋能。
不管是“先用后转”,还是院企联合实验室,嘉兴全面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创新机制,及早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精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凝练企业关键技术,以更好实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
让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更通畅
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市场的成熟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走过的每一环都必须通畅。
“多亏了海宁高新技术研究院,既帮我们省了钱,还帮我们做好了品控。”浙江柔震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起去年的一次“救急”依然心潮澎湃。去年6月,以薄膜为主要产品的柔震科技接到一个订单,但对方要求验证膜面平整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我们没有相应的设备,如果不能提供检测报告,甲方可能无法签收。”
海宁市科技局了解这一情况后,搜索海宁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库发现,海宁高新技术研究院的3D光学轮廓仪可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该仪器设备不仅能够检测到膜材表面粗糙度(光洁度)方面的信息,还能检测出产品缺陷,帮助企业做好产品品控。“我们现在每个月都会预约使用研究院的这个设备,以后遇到产品研发方面的困难也能请教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柔震科技的这位负责人现在已经是研究院的“老熟人”,新的院企科研合作项目相信也会在不久后诞生。
科研仪器设备是科研的必要条件,检测和科研的过程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的契机。
去年9月,嘉兴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正式成立,清华长三院、柔电院、北理工长三院、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南科大嘉兴研究院、嘉兴大学、嘉职院等科研院所、高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共享联盟的成员单位与嘉兴企业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化学作用”。以海宁为例,全市累计在库科研仪器设备已达309台,总价值超3亿元,为全市300余家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面对潮涌般的科技发展浪潮,不仅要全面释放科研院所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作用,同时也要为科技转化做好“保驾护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原则,嘉兴还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全省首创科技保险“共保体”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同优势,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和创新风险开发专属的保险产品,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技保险体系。试点期间,共承保企业354家,保单379件,保费109.7万元,为科创企业提供风险保额8.7亿元。
读嘉新闻记者:周佩佳
编辑:张艳
责编:羊丰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