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我等你回来,春生——”
1月19日下午,桐乡市梧桐街道城西村的文化礼堂里热闹非凡。一场好戏——《爱在这个城市》正在上演。
舞台下座无虚席。除了有特邀嘉宾以外,还有不少本地村民、市民,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让他们看得入了迷,跟随者剧情发展,他们时而偷偷抹泪,时而捧腹大笑。演出结束后,礼堂里掌声雷动,很多人站了起来鼓掌。
这场戏可不一般。它不是普通的话剧,而是一部“村剧”。
“村晚”next level——村剧!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村剧”,但对于“村晚”这个概念,大家肯定不陌生。
近几年来,作为各村年底的压轴好戏,“村晚”在嘉禾大地上遍地开花。而位于桐乡市梧桐街道的城西村,却不再仅仅满足于年复一年的“村晚”,今年,他们想“玩”点不一样的。
“既然‘村文化’就是要展现每个村庄的不同文化特色,那城西村作为戏剧村,是不是就可以把‘我们的村晚’升级成为‘我们的村剧’,为村民献上一台与众不同的年终文化盛宴呢?”乌青剧社的负责人吕安迪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城西村的村干部,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说干就干。吕安迪开始着手改编剧社的原创小剧场话剧——《爱在这个城市》,他在其中融入当地元素,成为了一个新的剧本。
“这个剧本讲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和友情故事,从不同的视角诠释‘爱’,展现了当地人的情感纽带和温暖情怀。”吕安迪说。
这个剧,也得到了当地文化特派员的鼎力支持。作为特邀演员,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都亲自登台为这部“村剧”助力。
“在剧的开头结尾,我们不仅讲述了家长里短,还融入了桐乡市乡村振兴的故事。”嘉兴市文化特派员沈凯奇见证了这部“村剧”诞生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本土化”“接地气”是这部“村剧”最大的看点。
演出当天,当地居民谭玉连在台下看得投入,她说,能够在新年到来之际有这么一场话剧,感觉很惊喜。“舞台上演绎的都是身边的故事,看着自己的家乡发展,真的是幸福感满满。”
群众演给群众看
作为“村晚”的升级版,“村剧”紧紧抓住了“村晚”的内核——让群众演给群众看。
吕安迪认为,“我们的村剧”既要有“村剧”,又要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以前在村里演剧的时候,都是专业演员在上面演,观众在下面看。演了快两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培养了一批铁杆的粉丝,他们有上台的愿望,我们就想让他们来试试。”为此,乌青剧社决定将位于城西村文化礼堂的黑匣子剧场让给村民群众和全城戏剧爱好者,让平日里坐在台下的大家都来过一把“戏瘾”。
招募活动一发起,村民群众、戏剧爱好者纷纷响应,仅仅过了两天时间就有50余人报名。其中,有喜欢唱越剧的村民阿姨,有喜欢看戏的文艺青年,有从未上过台的大叔,有喜欢音乐的素人歌者……最终,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戏剧爱好者脱颖而出。
95后青年沈峰熠从未演出剧。2024年12月3日,当他收到社群里的演员招募信息时,报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我挺喜欢话剧的,但是自己也没什么机会登台演出。此次招募面向社会,并没有设置专业门槛,我就过来试试,没想到真的入选了!”沈峰熠很是激动。
和沈峰熠一样,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的话剧初体验。
胡星晨是濮院镇青少年宫的教师,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参演话剧,在剧中饰演一个警察。有过7年主持朗诵教育经验的他,仍旧感慨演戏“太难了!”“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情感投入。我没做过警察,也没有体验过剧中人物的分分合合,所以很难入戏,不过我会努力的。”
不同于这些新手小白,倪蓓蓓有着丰富看剧、追剧、演剧经验,一打开相册,里面满满当当全是她与戏剧的故事。“乌镇戏剧节10天,我去了7天!”她自嘲为“剧韭”,却乐此不疲。此前,她也常来城西村看剧,看到招聘村剧演员,她马上报了名,不出意外也选上了。“演戏真的很过瘾,沉入剧中的时候感觉好幸福!”她笑着说。
这些“小白”们因为热爱话剧聚集到了一起。对他们来说,每周晚上排练两三次,每次2个小时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尽管是业余兴趣爱好,但他们都抱着专业的信念。
“这次演出比之前任何一次排练的时候都要好。”演出结束后,在剧中饰演“春生”的时胤铖说道,“那么多村民来看,他们都很捧场,所以我们在演出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周周有戏,这个剧场有“魔力”
正如倪蓓蓓所说,“剧场有一种魔力”,乌青剧社的到来,确实给城西村带来了“魔法般”的变化。
2023年年初,彼时的城西村文化礼堂正在招募社会化运营,而刚成立不久的乌青剧社,也正在寻找一个可以长期演出的地点。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2023年3月,乌青剧社正式入驻城西村。
“当时是因为这里的文化礼堂吸引到了我。它是70年代集镇上的老电影院,内部原本就有一些适合做成剧场的空间存在。而且它的外观非常复古,很多人从小都是在这里看电影长大的,对此深有感情。”对于这场“双向奔赴”,吕安迪很是满意。
入驻后,剧社对这个场地进行了二次改造,使其成为了可以容纳300多人的黑匣子剧场。此外,剧社还创作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原创作品,如《故事里的家乡》和《故事里的大运河》等,给观众带来了大量高质量的戏剧体验。
“23年我们在城西剧场的演出超过一百场,24年也有七八十场。”吕安迪细细数来,已是两年的岁月流淌。
两年的时光不算长,却足以让城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戏剧村”。
剧社入驻之初,城西村的村民并不了解戏剧。“村里人节假日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看看戏曲这种。”城西村的文化专管员钱玮怡回忆道,“那时候剧社在文化礼堂演出,村民们都很疑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为了拉近村民和话剧的距离,剧社每次演出时都会留一些免费票给村民,让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戏剧。一来二去,不少村民成了剧社的常客,有的每每有排练也搬个板凳坐着看得津津有味。
俞琳是城西村人,村里有了剧社后,她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以前我就喜欢宅在家里,后来剧社来了演出多了,我就经常过来看看,没想到现在还能自己演!”俞琳坦言,话剧给她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尤其是这次村剧招募,她成功入选了剧中的“沈平”一角。“因为看话剧、演话剧,我交到了很多新的朋友,尝试以后就觉得话剧很有意思。”
“一方面呢是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打造成戏剧村后,也吸引了很多周边地区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旅游观赏。”钱玮怡说道。
在乌青剧社的带动下,城西村的戏剧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最初的话剧、传统戏曲,到后来的小品、脱口秀等多种形式,城西村的戏剧舞台几乎周周有演出,场场皆爆满。村民们聚在一起“看大戏”,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时尚。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总策划:杨洁
监制:田建明 羊丰伟
摄像:毕祥佳
文案:金燕
编辑:张艳
责编:羊丰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