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师者,育我,予我,与我。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感恩相遇,难忘恩师。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暗香疏影,孜孜教诲。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人民教师时代风采,让尊师重教在学院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吉艺官微特别推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系列推送,一起凝视那盏灯,再度忆起一段故事,共同感受那片温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今天,请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一代“琵琶宗师”李廷松先生。
少年求学,师从大家
李廷松先生祖籍苏州,1906年12月20日生于上海,1976年8月11日卒于北京。享年70岁。
李先生从小就酷爱民族音乐,读书之余,常拉二胡,吹笛、箫,弹三弦、古筝、古琴等乐器,更喜爱弹琵琶,并以此终生为伴。先生早年曾拜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施颂伯先生为师,后从师于近现代著名琵琶大师、“汪派”创始人汪昱庭先生(1872年—1951年)。刻苦学艺数载,深得真谛。汪老先生十分器重他,并将其引为传人——赠其牛角雕头、象牙饰背、 象牙镌刻复手的名贵传代琵琶,以示确认(此琴约有二三百年历史,曾于50年代登载介绍于文物书刊。)李先生在青年时代,就以其卓越的演奏艺术,名闻上海国乐界,被誉为继汪老先生之后的又一个“ 琵琶大王 ”。
李先生早年就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琵琶艺术事业。在旧社会极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形势下,出于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热爱,为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先生一面经商,一面为振兴民族音乐而奋斗,1924年参加了“上海国乐研究会”。1925年,先生邀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民族音乐家,如李振家、孙裕德、俞樾亭、王孟禄等先生,发起和组织了“上海霄雿国乐学会”,并任会长。从此,先生带领大家搜集资料,整理乐谱、改革、试制乐器,精心排练乐队,并多次组织举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会,其中尤以1935年,为纪念“上海霄雿国乐社”成立10周年而举行的大型音乐会最为隆重,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先生直至60年代尚珍藏着当时音乐会的节目单(系数页中、英文小册子、详细介绍了“霄雿国乐学会”成立及活动概况,还刊印了此次音乐会的赞助人、乐团成员、曲目与乐曲内容等,现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以示纪念。
赤子丹心,弃商从艺
为艺者,有松柏劲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了。正常的经商与演出活动均已无法进行。李先生愤然离开上海,辗转于云南、四川等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出于高度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先生仍坚持钻研技艺,并以琵琶为武器,经常参加义演,鼓舞士气,受到了大后方人民的热烈欢迎。著名学者徐嘉瑞教授曾写长诗《听廷松琵琶歌》以赞扬之。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先生无限欣喜,精神为之一振。遂决心弃商从艺,以实现多年来的夙愿——将自己的琵琶艺术奉献给新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
1950年至1951年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先生为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憎恨,在上海多次参加“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的义演活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
1952年先生迁居北京后,其艺术活动范围也由南方移至北方,开始专门从事演奏、研究及专业教学工作。
这一时期由于先生博学钻研,成果卓著,影响颇大。先后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北京京剧基本研究社成员,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聘为特约演奏员。1953年先生参加了中国音协组织的、由著名演奏家组成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不辞辛苦地走遍全国各大城市,以其精湛的琵琶演奏艺术,传播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为新中国讴歌,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情赞扬。此后不久,先生在参加全国“文代会”期间,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生倍受鼓舞。每每谈及,不胜感慨!后来,先生还与陈毅同志成为挚友,感情甚笃。
从1954年起,先生先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沈阳音乐学院、哈尔滨艺术学院、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前身)等音乐艺术院校及文艺团体,专门从事琵琶教学工作。其间还整理出版了《霸王卸甲》《夕阳箫鼓》《青莲乐府》等曲子,编印了“十首大套古曲教材”,录制了《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灯月交辉》《塞上曲》等数首传统古曲。同时,还发表过专门阐述琵琶和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学术论文《传统琵琶的音律和音阶》等,为培养新中国琵琶艺术人才,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付出大量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刚刚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吉林艺术专科学校,为完善教学体制,充实专业教学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向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学习,实行“开放”政策——广招天下士,陆续请来了一批知名的音乐家、画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李先生于1961年初被吉林艺术专科学校聘来任教,从北京一同来校任教的还有著名国画家潘素教授及已故著名人士张伯驹先生等。先生原定执教一年,由于当时吉林省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当及各级领导的多次诚恳挽留,先生十分感动,毅然决定长期留校,直至1965年12月末退休。先生把闪光的晚年和一身琵琶绝技,献给了北国春城,为北方琵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艺术宗师,为人师表
为师者,以人师为道。精湛的艺术造诣使李廷松先生的艺术成就垂诸后世,长期的艺术生活,使先生形成了他的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廷松先生是位热情洋溢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先生的演奏大多忠于乐曲的原貌。除此之外,李先生还在音乐演奏的处理,提倡辩证法以及在“规则中应有不规则的处理”。
除了在琵琶艺术上的出色成果之外,李廷松先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十分显著。先生是较早的一位改革者,较早使用简谱,并有一整套的指法符号。他发明用坐标纸来标记工尺谱,用小方格的数目来标志节拍和小节,并加注了他创立的左右手的指法符号,与今日流行的杨荫浏先生创制的符号,基本相似。
李先生一生整理了许多传统琵琶乐曲,现各艺术院校的琵琶教材中流传着他的多种曲谱,已经出版的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单行本。1964年先生在《音乐论丛》发表《传统琵琶的音律和音阶》,此为先生多年来在琵琶上的艺术实践于理论上的总结,其中对琵琶的源流、发展以及音位排列、音律音阶的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是学术界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李廷松先生的演奏与教学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先生是美育的先行者,倡导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他曾上书给中央,希望能重视音乐教育,同时他还希望能发展民族乐器的制造工业,他的这些举动为今日音乐事业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在教学方面,李廷松先生强调教学的实效性和启发式的教学。即变化最大,学习效率最高,认为学生的琴房训练应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生理训练和舞台的演奏意识相结合。同时,李先生善于洞察学生的情况,往往用一些精辟之辞,辩证的音乐思想,或形象的比喻来提示学生。
实践中,廷松先生强调科学的技巧训练,即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他主张初学时,运动量宜大些,应从“武曲”入手,这样既可以熟悉曲调,又可以掌握基本节奏形式,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经验。
如今,先生当年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与各级文艺团体,李廷松先生以其崇高的师者风范,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和我的老师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真的缅怀是感恩。
学院官微特别邀请了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退休教授——孙树林执笔,为李廷松先生做纪念文章。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孙树林老师,追忆与先生的历历往事,仍然十分动容。
接下来,让我们与孙树林老师一起,感悟李廷松先生的精神风骨。
一代琵琶宗师李廷松
著名老一辈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李廷松先生,离开我们多年了。在音乐界乃至社会各界,凡与先生接触者,对李先生的为人及其琵琶艺术,有口皆碑,盛赞不已。笔者有幸,随先生学艺并照顾先生日常生活达5年之久,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如今我以崇敬的心情,缅怀恩师,追忆往事,重温教诲,无限感慨。
先生为人正派,朴实谦和,且宽厚豁达,尤其是对学生十分热情诚恳,关怀备至。先生常言:“大家的条件都差不多,都有长处与不足,只要互相帮助,多动脑筋下功夫练琴都会有较大进步的。”对待某些天资稍差的学生,先生也从不呵斥,而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其优点,挖掘其潜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即使是优秀生,先生也从不当众表扬,以免滋长其骄傲情绪。此乃先生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上述做法,在今天的琵琶教学中仍值得我们效仿。
先生集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经验,其精湛的演奏技法与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是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教学中,先生以《霸王卸甲》作为“开坯子”的重要曲目,并要求学生从“三点将”学起。先生选择武曲开篇之目的,在于使学生学琴伊始,便能开门见山、大刀阔斧地接触、学习并尽快掌握左、右手的基本演奏技法和武曲的风格,为今后系统、准确地学习与演奏传统古曲,打下坚实的基础。先生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示范作用,他常说:“我们是搞演奏艺术的,不能只是‘嘴把式’,手上功夫一定要过硬。”在示范过程中,先生往往采取由浅入深的办法,耐心细致地讲解要领,并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速度,准确无误地反复示范。又如,在慢半轮及中速轮的教授中,先生强调必须要均匀、有力、清晰、连贯、每个指头既要能独立、灵活地运动,又要能有机地协作配合,既要有“点”,又要有“线”。“扫”要迅速、果断、有力,形成小臂挥动、腕子转动、手指主动三位一体的演奏方法。推挽滑音则要求手指动作与节奏一致,不到推挽时不要提前推挽,到推挽时则要迅速推挽,还要音准味正,上、下滑音有别等等。
在先生的演奏与教学中,尤为讲究辩证法,力求科学性。先生说:“大脑是司令部,要指挥好两只手,协同作战,运用自得”。先生在演奏方法上主张用力放松,张弛有度,手、腕、臂、肘、肩,应协调运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在音色与力度上则追求淳厚甜美,刚柔相济,强而不噪,弱而不虚,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在节奏与速度上则应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有板有眼,突快突慢,灵活多变,在乐曲处理与演奏风格方面则主张文曲武弹,武曲文奏,对比鲜明,错落有致,突出主题,莫忘全曲,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在音乐表现方面,十分强调音乐的内涵,主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反对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喧宾夺主、过分夸张地外在形体表演,力求声情并茂,丰富多彩,古朴典雅,一气呵成。
先生在演奏方面追求朝气蓬勃,大度潇洒,宏伟豪放的气概,同时又极讲究抒情、细腻、委婉、柔润的表现手法。他传下的十首琵琶曲,集崇明、浦东、汪派艺术于一身,独树一帜,使传统琵琶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阳春白雪》《灯月交辉》两首乐曲中,将一些上滑音改为下滑音,并在速度、节奏及装饰音方面,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处理,从而使作品在艺术效果上产生了独特的韵味。又如,《塞上曲》是一首充满哀怨情绪的大套文曲,而《浔阳夜月》则是一首脍炙人口优美抒情的传统文曲。演奏家们均喜奏之,且大同小异。然而,先生却另辟蹊径,独用大三度推挽滑音取代大二度滑音,使两首乐曲的演奏获得了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50、60年代,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63年盛夏,在首届“长春音乐周”的中央及东北三省歌唱家、演奏家专场音乐会上,只见年近花甲、鹤发童颜的李廷松先生,精神抖擞,以其精湛娴熟的演奏技巧,苍劲豪放的演奏风格,铿锵有力、刚柔相济,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巨大历史画卷——一曲24段《十面埋伏》,奏毕,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其高超的技艺和完美的艺术处理,征服了广大观众,博得了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先生又加演了《灯月交辉》,以谢知音。直到1981年,在第四届“长春音乐周 ”的学术交流会上,美国音乐家还曾赞誉:“李廷松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是真正的艺术,令人陶醉和神往······”
李先生为中国琵琶艺术事业奋斗了一生。求教于先生门下的学生多达数百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琵琶演奏家和学者,夏仁根、王范地、王惠然、邝宇忠、陈泽民、李光祖、郑汝中、张棣华、俞良模、侯桂芝、汤良兴、王超然等。先生的琵琶演奏技艺、高尚的师者品质以及对民族器乐传承坚守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后辈学子。
受先生影响,我在教学中也沿用先生的辩证思想和科学方法、对我的学生因材施教,而非一概而论,培养了李彤、赵聪、樊薇、宋涛、杨艺等百余位优秀琵琶艺术人才,其中的许多人在今日已经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琵琶演奏家、艺术教育家,在新时代传承着文艺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先生未竟的事业,已有更多的人来继承和发展了。今天,当中国琵琶艺术名扬世界之时,作为中国一代琵琶宗师李廷松先生的名字与他的琵琶艺术,已载入了中国琵琶艺术的史册。
作者:孙树林
(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退休教授)
君当如青松,我当与君同。历史的记忆已然随着岁月泛黄,而当我们穿梭于文字之间时,一如在时光隧道中徐徐前行。曾经的热血与丹心,执着与雕刻,如明珠般镌刻于长河之中,等待后人开启。
暮去朝来,光阴荏苒,直至今日,
每当琵琶声响起,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729期
温度 情怀 视角
审核丨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初审丨阚鹤铭 杨云龙
复审丨赵赜劢
终审丨韩春艳
资料来源丨孙树林教授
文案丨苗雨威
编辑丨苗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