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跨境电商的渗透率持续增加。随着市场蛋糕的变大,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压力让转型升级变得更有必要。随着跨境电商对传统贸易的替代作用显现,大量传统的中小贸易商转到了跨境电商的赛道。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跨境电商提出了更多要求:订单越来越碎片化,交付履约的时效性和确定性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参与者的加入,不仅让跨境电商基建与生态更加完善,也让国内企业跨出国门、参与竞争的门槛不升反降。
PART 01.
B2B到B2C,商业模式逐步改变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有着齐全的供应链配套体系、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规模化、集群化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比较优势,生产化流程,使得许多新兴品牌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它们往往采取加盟经销商的模式来进行业务拓展,利用品牌授权策略实现快速扩张,既节约了成本,又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新兴市场中迅速树立起品牌形象,将产品推向广阔的市场。在眼镜行业还是蓝海市场的早期,许多出海的工厂和品牌便是如此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在大浪淘沙的商业竞争中逐渐立稳了品牌形象。
然而,在产品供应过剩和缺乏差异化的市场环境中,品牌的溢价能力逐步削弱。市场对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B2C模式加上经销层级结构常常导致信息传递只能单向流动:品牌基于过往经验推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生产相应产品,而消费者只能在有限的选项中作出选择。这种方式很难真正捕捉到消费者的深层需求。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从面向B端大客户,转向小型客户,进而切入C端市场。
PART 02.
新的竞争态势对企业综合实力提出新要求
“1万件、1千件的大订单要接,10件、1件的小订单也要能接。”一位台州眼镜外贸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直接接触市场与消费者,需要企业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在市场信息捕捉、产品价格调整、更新换代等方面提升自我。其中最核心的,在于数字化中的SKU管理,和柔性化生产的能力。简而言之,更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调动供应量生产对应产品,及时分发、送达,履约,做好其中的每一步,便能分享庞大的跨境电商市场。
柔性生产能力,即根据市场流行趋势先生产小部分测试款产品试水市场,再根据市场反馈情况来调整后续生产序列。这种“小、单、快、反”的模式更加容易贴合消费需求,也为供应端降低了库存压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消费升级是可见未来的长期趋势,消费品行业的主导者正在从B端转向C端,海量的消费者有无数的个性化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刚需、中高频的消费品几乎不可能完全践行C2B模式,即不可能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丹阳某企业外销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化模式目前尚不成熟,至少在眼镜行业是不可行的,企业要做的,就是把握大订单与小订单、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找到最大盈利的那个“甜点”。
PART 03.
跨境电商平台与独立站加大支持力度
在从B2B的产品供应商,转向B2C的经营主体的过程中,部分眼镜外贸企业开设了独立站,或者入驻成熟的电商平台。面对不同的国家、时区、文化、语言,一些新手企业很容易踩坑,电商平台的托管模式则能帮其降低门槛。
2024年以来,速卖通、Temu、阿里国际站等知名出海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半托管”模式。义乌一家专门做小商品外贸的企业经理认为,这种模式可以让企业把运营流量的精力和资金节省下来,投入供应链,包括产品的性价比和包装,从而让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至于消费者最在乎的因素之一,即产品交付的确定性,还有客户投诉和退货等后续事宜,也都交托给平台,会比传统的海外代理更有优势。
结语
跨境电商的持续增长为中国眼镜品牌的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需要在快速响应市场、灵活生产以及精准履约方面提升综合实力。同时,借助跨境电商平台的支持和独立站的运营,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触达全球消费者。
美编 | 倪嘉
商务合作
近期好文推荐
2025-01-19
2025-01-18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