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寿光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从培养与评价上同步发力,以多元机制构建了体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唤醒了众多孩子的体育潜能,促进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创新性提出“1+N”体教融合新模式。2023年秋,同步建成投用5所大型义务教育学校,在新校鲁清实验学校加挂“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牌子,实施“1+N”体校管理模式的办学思路,鲁清实验学校作为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心校,同时遴选部分具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学校挂牌“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项目)训练基地”。
营里镇中心小学是举重基地校,自2009年组建举重队,截至目前已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410枚、银牌429枚、铜牌355枚。像这样的基地校,寿光目前已确定13所,优势项目涵盖篮球、排球、足球、拳击、击剑、赛艇等。
“1+N”体教融合新模式,既注重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又着眼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习好的孩子爱上运动,让运动好的孩子爱上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同时,基地校之间互相借鉴、同促共进,为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夯实了基础,也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
打造“奔跑的大课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制度。中小学每天统一安排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有效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锻炼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突出多样性,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各具特色、参与度高的大课间形式,涵盖眼保健操、啦啦操、体能操等众多项目。突出传统性,学校从民族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和体能类选取内容,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项目和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大课间活动。突出创新性,创作集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新型活动方式,花样跳绳、定向越野、趣味室内操等,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集体参与意识。
开展“寿光市阳光大课间展评”活动。利用新媒体推广大课间典型案例,使大课间成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平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舞台,比拼体育技能的擂台。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节剂”和“加油站”,要求任课教师提升课堂效率,按时下课,真正“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督促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迈向户外、沐浴阳光。
巧妙利用空间,营造“处处运动场、时时可锻炼”的“微操场”。走廊宽敞处设计跳房子、投壶等活动区,在楼层拐角处设置抓子、打方宝等游戏角,在室外甬路上设计走迷宫、九宫格等运动场,吸引着孩子们走出教室。
课间,孩子们或在操场参加板羽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尽情“动手动脚”;或在教学楼道的读书长廊、钢琴角、棋牌角自由翻阅绘本、弹琴、下棋,自由选择、自我调节;或在老师带领下,在花园松土、拔草,成为学校的美化小达人。
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寿光市不采取单独编班培养模式,而是利用体育课、社团课、体育竞赛等方式,让运动员得到更多训练和比赛机会。
坚持体教融合“从娃娃抓起”,打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成长渠道,由县域内5所高中学校牵头,每所学校至少布局一个特色项目,依托中小学特色项目学校,为优秀体育人才搭建立体化成长通道,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培养链条。
从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入手,坚决开齐开足体育课,创新课堂评价,抓实教学常规。体育课堂在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训练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主动渗透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和羽毛球及跳绳等项目,实现体育课小班教学,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课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
各中小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通过设立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等方式,打造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项目“超市”,以选课走班形式进行分项教学,“学生人人进体育社团,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已经成为一项硬指标。
为避免学校出现“重智育轻体育”现象,寿光将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达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每学年组织4次学生体质测试,同时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家校携手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分别不少于1小时,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学校结合体育传统、体育特色,为学生搭建各种“常赛”平台,积极举办各项校内体育竞赛,比如春季运动会、亲子挑战赛、校园吉尼斯大赛等。寿光市教体局开展的中小学运动会、篮球锦标赛、健美操大赛等,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全面发挥。寿光市还积极整合域内体育俱乐部、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赛事管理资源,引入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校内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竞赛平台,以赛促训。近年来,寿光市先后承接5项国家级赛事、10多项省级赛事、20多项市级赛事,以优质赛事助力打造了高质量校园体育生态。
今年5月,由中国教科院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健康体能教学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在寿光世纪学校举行,学校健美操、武术等社团的近百名学生进行了体育素养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人员、体育教研员等600余人现场观摩,对学生的素质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寿光市曾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21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7所学校获评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每年有近2000名学生在省、市级以上艺体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