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光互补”基地
“菌光互补”项目的落地,不仅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更让曾经的“蘑菇种植专业村”重新振兴,村强民富的动能愈发强劲。
昔日村庄蘑菇产业的兴盛,今年57岁的丰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鹏忠历历在目:“30多年前,村里蘑菇种植推广到家家户户,村民都在地窖里种,蘑菇种植成为村民的主导产业,靠种蘑菇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光伏板下面的食用菌大棚
时过境迁,随着创收路径多元化,种蘑菇在丰一村逐渐淡出,但如何让老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一直是村党支部挂念在心里的事情。当传统的小作坊不能适应形势要求时,村南一大片急需盘活的闲置土地进入他们的视野。忆起当时,村民张学礼如鲠在喉:“有50多亩地,原先是个窑坑,常年杂草丛生,对外出租也不好找下家,那样撂荒太可惜了。”
张鹏忠(右)和企业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提高蘑菇种植管理水平
“镇上支持各个村庄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张鹏忠告诉记者,他们对外发布招租信息,吸引不少创业者前来考察,最终村里选中寿光市上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菌光互补”项目,在他们看来,这个项目绿色生态,有人才支撑,市场前景好,并能续写村里的蘑菇种植佳话,很有意义,因此和镇上干部一起多方考察,做了不少铺垫工作,最终引凤入巢。寿光上德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伟高度评价:“镇村干部帮我们清理垃圾、整平地面,尽力排忧解难,为项目推进创造了条件。”
一方是盘活资源、振兴产业,一方是情系农业、干事创业,丰一村和企业双向奔赴,让闲置十多年的荒地变成“聚宝盆”。11月17日,记者在“菌光互补”基地看到,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稳定的收益,多个食用菌大棚投入使用,富硒蘑菇开始批量供应市场,项目风生水起、蒸蒸日上。
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羊”,张鹏忠最高兴的是以产业的重现和振兴推动村强民富,他感慨颇多:“村集体每年增收10多万元,靠这些钱,我们能办不少民生实事好事,村民的土地原先每年每亩400元没人租,现在租金也达到了每年每亩1200元,大伙儿很满意!”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