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国乐资讯,关注华音网
以传播民族音乐为己任
刘天华
近代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最为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之一。刘天华先生确实是一个天才的、极有才华的音乐家。正像天才的、才华洋溢的莫扎特那样,天华先生37岁死于猩红热感染,莫扎特死于35岁,可能是中毒而死的。然而,这些天才的人又都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不这样如何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们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天华的作品就是一部书,一部大书,一部奇书,一部令人看了不知疲倦的书。我们只有认真地去学习它、发现它、研究它、挖掘它,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进一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繁荣起来。下面就刘天华作品的创作特点,略作一二分析。
为什么说刘天华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用他本人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他创作理念及思路的真实写照,那就是“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
刘天华的创作与演奏实践,正像一个人的两只手:一手紧紧攥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取得了本国固有的精粹。具体的做法:一是学习了多种民族乐器,向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州学习琵琶;向王殿玉学习大擂拉戏,等等。周少梅当时有“三把头”胡琴大王的称谓,刘天华正是在周的基础上,将普通的被人看不起的胡琴,提升到民族独奏乐器的地位。要成为独奏乐器自然非得运用三个把位,用刘的话说甚至可以分七把乃至十二把,说明他思路的拓展更为远大了。沈肇州当时是崇明派琵琶的主要传人及最佳诠释者之一,曾为孙中山表演而被称为“绝艺”名声大噪。刘曾向他学习了全套的《瀛洲古调》曲。另外,刘天华还向民间艺人王殿玉学习大擂拉戏,向民间乐队学习苏南吹打曲等,这种放下身段向民间艺人学习的做法,确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这些,均为他日后音乐道路的发展,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二是刘天华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曲目,包括二胡曲、琵琶曲及苏南吹打曲、广东音乐曲,等等,这又对他日后的创作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三是向童斐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童氏是当时天华先生就读的,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的校长,作有《中乐寻源》一书,他的中乐渊博知识对刘的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积累是极有帮助的。除此之外,刘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曲,尤其是昆曲都有相当的研究造诣,这些是刘天华先生紧紧攥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方面。
在另一方面,也就是另一手紧紧攥西洋音乐文化,经过突出重点、兼收并蓄,容纳了外来的潮流。具体的做法:一是向[俄]托诺夫学习小提琴;自学及向[俄]嘉祉学习钢琴;而且,在常州中学念书期间,就已学会了西洋铜管乐器等。二是同样积累了大量的西洋音乐曲目,包括小提琴曲、钢琴曲及其他的乐曲,尤其是小提琴曲。例如,法国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萨拉萨蒂的《吉卜赛之歌》,意大利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德国威廉密的《G弦上的咏叹调》以及波兰肖邦的《波兰舞曲》《夜曲》等,很多唱片他日日聆听揣摩,成为他借鉴创作的源泉之一。三是学习西洋作曲法,从他所创作的乐曲来看,曲式上的借鉴较多些。另还有变化音的运用,现代转调的运用,等等。那么,两手所掌握的技术与资料,还必须通过头脑来进行“调和”,必须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创作出新的音乐来。正如好的翻译家那样,既要有深厚的中文底子,又要非常熟悉西文,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能达意才有深度。而且,在经过了手脑并用的同时,天华先生还迈开双腿,到实践中去打拼,以致最终倒在了采风的战场上,感染猩红热而不幸去世。我们说天华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是他两手不空,双腿勤跑,大脑敏捷,由此打出了一条民族音乐的新路。
看来刘天华作此类的乐曲都是非常的率性和随意的,节奏并不随小节线划分的约束,但是在随意之中又浸透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粹”,不妨以一首外国乐曲作对照:
本文作者潘方圣先生与徐沛东先生及施光南先生的合影
往期推荐